目前對冀州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大漢律被嚴格遵守,土地不再被大量兼併,吏治不再**到極致,百姓不再拋棄土地。
清理土地的規模,打擊的物件,可以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時間內,而要保證這次打擊土地兼併的成果,並努力維持冀州的穩定,卻是一件非常複雜、艱難和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事。
帳中的老臣們正是為此事而爭吵,為制定和修正國策而爭吵。張溫、盧植、丁宮、陳紀、蔡邕、趙岐這些老臣深諳國事,他們也知道要穩定冀州就要解決流民,要解決流民就要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他們自問沒有決心和能力解決這個難題。李弘有決心,他利用強悍的武力在很短時間內便開始了打擊和治理,但由此而帶來的深重危機卻足以傾覆冀州。
這一點,李弘或許考慮不足,但老臣們卻一清二楚。老臣們從李瑋的嘴裡得到這個訊息後,毫不猶豫,立即選擇了南下冀州。
張溫、盧植甚至還把趙岐也一起請到了冀州。長公主一行到達邯鄲的當天晚上,張溫、盧植等大臣就和李弘商談改制的事,一談就是通宵達旦。
老臣們到冀州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止李弘打擊土地兼併,也不是為了憑藉自己的關係說服冀州門閥富豪們主動上繳賦稅。
他們要幫助李弘處理打擊土地兼併之後的諸般難題,同時利用這個難得的契機實施他們醞釀已久的改制。
國策的修訂需要一個摸索和實踐的過程,繼而要針對其中的利弊進行多次的修正和完善,而冀州正好給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遇。
在當今士人心中,有個共同認識,大漢的迅速衰落和敗亡原因很多,但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改制。
要改制就要有權柄,所以兩次黨錮之禍的根本原因,還是士人和皇帝對權柄的爭奪。
現在大漢走到了傾覆的地步,要想重振社稷,改制是唯一的辦法。即使靠武力平定了天下的所有叛逆,最後還是要透過改制來強大國力。
所以不管士人們之間的矛盾有多大,他們在改制強國這件事上絕對是步調一致,高度統一,士人們對此充滿了激情和希望。
只要改制不嚴重觸及他們自身的重大利益,各種勢力派系計程車人非常願意聚集在改制的大旗下,為國盡忠。
這次隨同長公主到達冀州的各級官吏多達一百多人,由此可見改制一事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改制寄託著士人們對大漢的全部忠誠和熱血。去年晉陽改制,是從國策的根本官學開始的,結果失敗了。
失敗了,就有了教訓,老臣們隨即改變了策略,轉而從國策上開始改制。
既然難以憾動官學這個根本,那就調一個方向,從紛繁複雜的制度上開始改制。
大漢的制度無論多麼紛繁複雜,但歸根究底也就是官僚制度、財賦制度、選拔制度、官學制度、律法制度等等,但最重要的也就這幾種。
無論改動哪一個,都會影響到社稷的命運。張溫、盧植等人提出了一攬子改制計策,其中的宗旨就是
“儒法兼融,以法治國”。在這一攬子改制計策上,突出體現了
“隆禮重法,輕賦薄徭,唯才是舉,嚴刑峻罰”四個具體的施政措施,尤其是
“嚴刑峻罰,亂世當用重典”這個恆久不變的定律在所有改制計策上隨處可見。
要隆禮重法,官學上就要逐步做出重大調整。既然是調整,那麼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間在學術上的矛盾就不會於短期內被嚴重激化。
同時這個辦法也能極大地緩和兩派官僚在政見上的巨大分歧,有助於透過和實施改制之策。
輕賦薄徭的目的是富民強國,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純粹依靠農耕在短期內增強國力,擊敗遍佈天下的叛逆,很不現實。
所以依照治理北疆的經驗,老臣們還是決定實施本朝初期的農工商並重之策,全面徹底放開鹽鐵茶等各種產業,鼓勵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