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四節||六月上,冀州。由於關中形勢一變再變,無法準確預測天子和朝廷的命運,李弘和諸將商量良久,遂決定提前向公孫瓚發起攻擊,以確保佔據冀州全境。
北疆只有在拿下冀州後,才有餘力顧及關中之事。麴義率軍於五月下到達渤海郡的南皮城,和張燕大軍會合。
兩軍在張燕的指揮下,於六月初向南皮城發動攻城大戰。公孫瓚敗退渤海郡後,幽州諸將為是否退出冀州曾發生過激烈的爭執。
公孫瓚不想拱手讓出冀州,他還想和北疆軍再打一戰。如果能保住渤海郡,把幽州和青州聯為一體,將來自己還有和李弘抗衡的本錢。
如果大軍全部退回幽州,在錢糧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對李弘產生什麼威脅。
為此,他下令把剩下的幾萬黃巾降兵全部徵募入軍,並下令軍隊出動,查抄河間國和渤海郡所有權貴門閥世族富豪的財產,能搶的都搶。
就算幾個月後北疆軍佔據了河間國和渤海郡,那也是一片廢墟。河間國和渤海郡一時間哭聲四起,到處都是幽州鐵騎燒殺搶掠的身影。
公孫瓚還聽從了關靖的建議,急書劉虞,懇求劉虞出面,與李弘言和,為幽州留條後路。
劉虞回書說,我已和李弘斷絕來往。即使我沒有和他斷絕來往,我也不會為了你的驕縱不法而向李弘低聲下氣地求情。
你和李弘之間的恩怨,我不管。只要你不把戰火帶到幽州,你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反正我也管不到你。
公孫瓚氣得吹鬍子瞪眼,毫無辦法。無奈之下,他只好自己給李弘寫了一份書信,希望李弘能念及往日的友情,雙方握手言和,把渤海郡讓給幽州。
此信石沉大海,沒有任何迴音。田楷和劉備百般勸阻公孫瓚不要固執己見,還是以儲存實力,主動放棄渤海郡為上策。
兩人建議公孫瓚帶著大軍到青州去。田楷說,劉虞大人和李弘的關係天下皆知。
你回幽州,不是被劉虞大人藉口殺了,就是被李弘銜尾追擊,很難在幽州立足。
幽州是公孫瓚的根基所在,是他的故土,讓他離開自己的根基,離開自己的故土,承認自己的失敗,渡河南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生存發展,他一時難以接受。
公孫瓚堅決拒絕了。不過,他聽從了關靖的意見,還是按照過去劉備所獻之策,讓田楷和劉備率軍南下青州。
將來李弘如果要打幽州,田楷和劉備就可以出兵冀州,從而有效牽制李弘的大軍。
此時的青州已經亂成一團。濟南國全境丟失,校尉鄒靖和濟南王劉贇先後被殺。
青州北部四郡除了平原郡還控制在田楷和劉備手上,其它的樂安國、齊國和濟南國三地都已丟失。
五月,田楷和劉備奉公孫瓚之命,匆匆率軍南下青州,和黃巾軍首領管承、管亥在濟南國、齊國一帶連番激戰。
這一打,就是兩個多月。當北疆軍猛攻南皮的時候,田楷和劉備正在齊國和北海國一帶奮戰,兩人拿著公孫瓚的求援書信徒呼奈何。
張燕、麴義親自趕到城下督戰。大戰開始之前,李弘曾把他們請到安平國的信都城,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
最後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不惜代價,儘快佔據冀州全境。兩人很著急,尤其是張燕,恨不能一天拿下南皮,率軍向北進擊。
北疆軍在這兩個月內做了大量的攻城準備工作,僅拋石車就安排了五十部,弩炮更是全部集中到了城下,力圖一舉而下。
雙方激戰五天後,文丑率先指揮大軍攻克南城。公孫瓚率軍撤退。同一時間,楊鳳、趙雲率軍攻克河間國郡治樂成。
大軍隨即渡過滹沱河,和張燕、麴義的大軍齊頭並進,同步向北推進。
六月中,公孫瓚退過漳水河,屯兵龍湊渡口。公孫範的五千援軍及時趕到。
早在五月的時候,公孫範就奉命返回幽州的右北平、遼西等地籌措兵馬,準備南下支援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