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殖民地的本質就是為了賺錢,對奧地利政府來說,只有兩種殖民地是有價值的:賺錢的和有戰略價值的。
毫無疑問,蘭芳自治省是賺錢的,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戰略價值。
蘭芳自治省加上奧屬南洋其它地區,共同奠定了奧地利在南洋地區的區域霸主地位。
維也納政府不是沒有直轄蘭芳自治省的呼聲,關鍵是誰也不能夠保證,直轄管理後能夠獲得更豐厚的收益。
蘭芳自治省對維也納政府的經濟價值,遠遠不只是每年那376.4萬神盾。
自從加入奧地利體系後,沒有了安全上的威脅,蘭芳自治省很快就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或許是西班牙、荷蘭兩個鄰居幹得太好了,早在十幾年前蘭芳自治省就成為了海外華商的大本營。
大量的資本湧入,自然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果不是受地理條件的限制,蘭芳自治省發展的還會更好。
現在蘭芳自治省每年都要從奧地利進口上千萬神盾的工商業製品,同時又輸出橡膠、西米、椰子乾、卡奇染料、西穀粉、胡椒、金銀等原材料。
如果單獨列出來,進行貿易總量排名,蘭芳自治省足以在奧地利的所有貿易伙伴中排進前五。
牽扯到的利益越大,維也納政府就越謹慎。
萬一操作失誤,引發了局勢動盪,被人撬了牆腳,喪失了南洋地區的霸權,那就血本無歸了。
在利益的推動下,蘭芳自治省的地位自然也不一樣了,現成了高於殖民地,又低於邦國的特殊存在。
如果不是當地的統治階級受傳統影響嚴重,不喜歡參合政治,現在帝國議會中已經增加了一個席位。
蘭芳自治省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修鐵路,怎奈傳統力量太強大,“祖墳”實在是繞不開。
加上蘭芳自治省是島嶼,海運發達,內陸地區開發的不多,對鐵路需求量不大,就擱置了下來。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蘭芳自治省統治階級垃圾,原時空這些傢伙都是荷蘭人的買辦,節操自然高不到那裡去。
弗朗茨沒有插手蘭芳內政的意思,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他可是有信譽的皇帝。
就算是看在每年進貢財貨的面子上,弗朗茨也是蘭芳自治的支持者。
這不是弗朗茨貪財,主要是他了解東方的傳統文化。他這個皇帝要是不收錢,那些傢伙會急得哭鼻子。
在這個比爛的年代,只要不搞的天怒人怨、狼煙四起,那就算是合格的。
未來歷史書上會怎麼寫不知道,反正現在大家各取所需,合作的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