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決定意味著英奧兩國蜜月期結束,未來的歲月裡,兩國之間的衝突勢必會增加。
這個世界很大,大到能夠養活數十億人;這個世界又很小,小的容不下兩個霸主。
世界都容納不下,何況是歐洲大陸呢?
隨著奧地利的復興,和英國人發生利益衝突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是沒有普俄戰爭,在別的地方兩國還是會走向對立面。
如果在蘇伊士運河沒開通之前,弗朗茨還會忌憚英國人。現在不一樣了,奧地利海軍可以直接進入阿拉伯海,沿途有殖民地可以依託。
英奧兩國真要是翻了臉,奧地利完全可以採取兩敗俱傷打法。把英國人趕出非洲大陸,順便將戰火燒到印度洋。
印度對不列顛的意義,看生產力就知道,幾乎和英倫三島持平。
毫無疑問,這個持平僅限於經濟總量上,一個是農業、一個是工業,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這顆“英帝國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奧地利是搶不到手的,不過掀翻棋盤的能力還是有的。
當然“掀翻棋盤”只是最後的手段,真要是幹了,奧地利也會悽悽慘慘慼戚。
美洲殖民不用想了,南洋地區的殖民地也不一定能保得住,海外市場丟失大半,數十年難以恢復元氣。
這還是樂觀的。萬一英國人發了瘋,皇家海軍主力不管不顧的殺了出來,追著奧地利海軍狠揍,弗朗茨就要哭了。
從理性上來說,發生這種事情的機率非常低。英國人擔心法國人會偷襲他們的本土;奧地利同樣擔心法國人釜底抽薪,切斷本土和奧屬非洲的聯絡。
奧地利的強大也是建立在本土和殖民地連為一體的前提下,要是被切斷了聯絡,比原時空被封鎖的德二帝國也好不了多少。
……
參謀長阿爾布雷希特提議道:“諸位,鑑於目前的複雜形勢,我們有必要擴充海軍了。
如果英國人在普俄戰爭中吃了虧,倫敦政府肯定要從別的地方找回來,未來的國際衝突必然會加劇,海軍的壓力會大大增加。
還有法國人也令人擔憂,自從拿破崙四世繼位過後,巴黎政府就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就下降了一個檔次。
前幾年還可以說是巴黎政府內鬥,沒有功夫顧及國際事務,現在拿破崙四世掌權,巴黎政府穩定了下來,還沒有動靜就不正常了。”
沒有法國人的日子,還真令人不習慣。原本有法國人擋在前面吸引注意力,“地中海帝國”威震歐洲大陸,奧地利被掩蓋了鋒芒。
隨著巴黎政府的沉寂,奧地利就不得不親自站出來和英國人打擂臺。無論是南美的“鳥糞戰爭”,還是歐洲的普俄戰爭,都是英奧在博弈,法國人只是跟著打醬油。
在這個用弱肉強食的年代,沒有什麼是武力解決不了的。壓力大就擴軍,實力到位了問題就解決了。
財政大臣卡爾反對道:“不行,至少在三國盟約到期前不行,我們必須要有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這是一個笑話,估計英法奧三國都沒把這當成一回事,最多隻能當心裡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