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鬥爭是殘酷的,這次衣索比亞戰爭是本傑明內閣一手推動的,自己挖得坑,就得自己負責埋。
英國民眾是傲氣的,他們可以容忍敗給任何一個歐洲列強,卻無法接受輸給非洲土著。
為了不被在野黨抓住把柄,引發輿論抨擊,軍方的虛假戰報,本傑明內閣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把印度殖民軍損失,從傷亡人數中踢出去,另外陣亡人數先不要全部公佈,把損失分攤到後續戰爭中。
發動我們所有的力量,儘可能的引導輿論,把影響壓制到最低。如果控制不住局勢,就製造一個大新聞轉移公眾視線。”
沒有辦法,本傑明不想剛上任,就灰溜溜的被趕下臺。
聽了本傑明的話,陸軍大臣福克斯:“抱歉,首相。剛才是我拿錯了戰報,那是上次英布戰爭的。
這一份才是前線發回來的戰報,經過了一個月的苦戰,我軍以陣亡351人、受傷1126人的代價,殲滅敵軍9568人。
不過衣索比亞實在是太大,法奧兩國又在虎視眈眈,為了搶在法奧兩國之前佔領衣索比亞,前線部隊向國內請求援兵8萬人。”
看著陸軍大臣又拿出了一份新的戰報,眾人已經見怪不怪了。政治上的奇葩事多得去了,不多做幾手準備怎麼行呢?
福克斯已經是第三次出任了陸軍大臣,就連英布戰爭輸得那麼慘,他都能夠全身而退,何況這次小敗呢?
如果內閣要追究責任,估計福克斯就要把前線那幫軍官賣了;現在內閣政府不準備追究責任,作為好領導,福克斯自然要幫忙遮掩了。
本傑明請福克斯出任陸軍大臣,就是看中的他應變能力。
同樣的戰報,換了一個說法過後,情況一下子就發生了變化。
求援都求的這麼水平,原本是前線吃了敗仗、兜不住了,瞬間變成了防備法奧搶奪戰利品。
毫無疑問,這個說法更能夠讓英國民眾接受。萬一在未來戰場上英軍損失慘重,應付各方責難的藉口都找好了。
甭管什麼樣的敗仗,把黑鍋往法奧兩國身上一推,倫敦政府的責任就輕了大半。
就算是在野黨也無話可說,英國陸軍就那麼點兒,殖民的主力都是炮灰部隊,打不贏陸軍強國那是正常的。
本傑明首相:“就這麼對外公佈吧!命令伊斯梅爾給我狠狠的教訓那幫***,我們不能讓這些小夥子的血白流。”
……
外交大臣愛德華:“外交部剛剛得到一個訊息,或許對我們有所幫助。
法國人又不安分了,他們從哥倫比亞政府手中拿到巴拿馬運河開發權,正在籌備運河公司,看樣子是準備要搞事情。”
相視一笑,本傑明首相做出了決定:“沒錯,法國人強行從哥倫比亞政府手中奪取運河開發權,已經公然踐踏了一個國家的主權。
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政府應該儘快把訊息通報給媒體,揭露法國人的無恥行徑。”
這是瞌睡就送來了枕頭,倫敦政府正愁怎麼轉移公眾視線,法國人就搞了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