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的發明加速了新聞的傳播,普魯士政府要出售萊茵蘭地區的訊息,很快就傳遍了歐洲大陸。
柏林王宮,威廉一世擦了一把汗:“派人問問首相,不是讓他派人解釋了麼,外面的人群怎麼還沒有散去?”
這是民族主義時代的特點,民眾們開始重視領土。原本君主們可以自由做主的土地交易,現在還必須要考慮民間反應。
不要看萊茵蘭地區資源豐富,實際上並不是普魯士王國的核心領土,又受到法國人威脅,在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低了。
原時空俾斯麥敢把萊茵蘭地區許諾給法國人,實際上也做出了最壞的打算。比如說:在普奧戰爭中法國人趁火打劫,普魯士就只能忍痛放棄。
幸運的是他們賭贏了,法國人選擇了觀望,沒有趁火打劫。要不然的話,後面的歐洲歷史都要被改寫。
拿到了想要的利益,拿破崙三世沒有發動的動力。實力一增一減之後,普魯士王國的勝算更低了。
況且,多了一片土地做緩衝,普魯士王國就算是敢冒險,法國人也增加了緩衝時間,可以動員出更多的兵力出來,普魯士想要贏得戰爭只能期待上帝保佑。
萊茵蘭地區俾斯麥敢拿出來冒險,要是換了容克貴族集中的地區,借他一個膽子也不敢拿出來做許諾。
空頭支票也是需要高度保密的,政府高層可以知道,但是下面的人卻不可能知道。只要訊息一傳開,以普魯士王國的國情分分鐘就會發生軍事政變。
在這個軍隊當家做主的國家,任何損害容克貴族利益的做法,都必須要三思而後行。
外面的鬧劇威廉一世只是感到心煩,並不擔心會鬧出大亂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普魯士王國也適用。
萊茵蘭地區是一塊飛地,受和國內的聯絡沒有那麼緊密,除了資本家們有切膚之痛外,大部分人並沒有直接利益損失。
不涉及到自身利益,跟著鬧鬧發洩一下心中的不滿,事情也就過去了。
普魯士王國還輪不到資本家當家做主,當初放棄西里西亞的時候也有人鬧事,最後還不是乖乖的妥協了。
即便是沒有了萊茵蘭地區,普魯士王國的鋼鐵產量銳減了六成,工業總量削減了近四成,威廉一世仍然不慌。
普魯士王國內部市場有限,工商業產品在國際上市場上又沒有競爭力,這才短短几年功夫,國內又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苗頭。
這是時代的特點,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這個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隔上十年八年都會來一次經濟危機。
從1847年到現在,已經發生了三次經濟危機,距離第四次也不遠了。如果農業危機計算上,那就是即將爆發第五次了。
工業也不是越多越好,產能過剩就是一場災難。翻開歷史書就會發現,每一次危機的過後,都會爆發戰爭,大家似乎習慣了用戰爭度過危機。
1847年的經濟危機,引發了1848年的大革命;1857年的經濟危機,誘發美國南北戰爭;1867年的經濟危機,導致了普俄戰爭爆發;兩年前爆發的農業危機,又引發了近東戰爭、俄波戰爭。
現在放棄萊茵蘭地區,看似損失慘重,實際上也在為普魯士王國爭取整合波蘭王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