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話質量提高,不等於就成功了。畢竟這只是專線電話,在實際運用中,這玩意兒並不具備經濟價值。
不過實驗室有這點兒好處,可以分工,同時對多項技術進行研究,甚至每一項技術的研究都有多個小組。
走的就是數量路線,這比個人研究者來說,優勢實在是太大了。
以電話研究為例,這個重點專案,就有上百人參與。包括:語音質量、電話交換機、電話線路、電話……分成了十幾個小組,同時進行研究。
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對這個專案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獎金自然是少不了的,這方面弗朗茨一貫很大方。
科研不能用愛發電,那點兒電量撐不起整個行業。最近這些年奧地利科研領域發展的很不錯,皇家科學院是居功甚偉的。
每年數百萬神盾的經費投入,成為了推動奧地利科學技術進步的源動力。
相比電話,留聲機技術更加成熟,相關專利都已經註冊完備了。預計在今年聖誕節過後,就會投入市場銷售。
好吧,又搶了愛迪生的專利,再這麼玩兒下去,弗朗茨非常懷疑這位發明家,後面能夠搞出什麼新花樣來。
這些發明創造,讓弗朗茨不再執著於名人。事實證明,只要捨得投入,這些技術上已經可行,只差理念的科學發明創造,都是可以砸出來的。
既然如此,愛迪生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拉攏一名科學家遠拉攏一名商人更加容易,與其花大代價去追逐成功的“商人”,不如用同樣的錢養幾百名科研人員。
這些才是真正能夠增強國力的。近代以來任何一個強國的背後,都是一幫科研人員、工程師撐起來的。
沒有工業作後盾,科學家們的偉大構想,永遠都只是構想,想要變成現實,還要看基礎工業。
甚至科學技術進步也是息息相關的,人們在關注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大牛的時候,往往忽略背後默默無聞的基礎科學研究者。
這些人沒有知名度,沒有影響人們生活的發明創造,然而一切的發明創造又離不開他們。
從19世紀以來,大部分科學發明創造都集中在歐洲大陸,就可以看出問題來。
不是別的地區沒有天才,只因為基礎工業的缺失,支撐不起這些天才搞發明創造,不得不走上另外的道路。
在科研院的一個角落裡,內燃機專案小組還在艱苦奮鬥著。
這項技術起源也很早,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就用火藥爆炸獲取動力的研究,只不過因為火藥技術不成熟,難以控制結果導致研究失敗。
1794年,英國人斯特里特提出從燃料的燃燒中獲取動力,並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與空氣混合的概念。
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作功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