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免了政治犯,無疑是壯大了自由軍的組織能力。或許這些人扛槍打仗不行,可是他們能夠忽悠更多的人造反。
……
維也納體系崩盤的訊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了美國。林肯總統鬆了一口氣,歐洲局勢發生變化必定會牽制各國的精力,給他們創造統一美國的機會。
很快他又一臉苦澀,無論歐洲局勢怎麼變換,起碼也要先把南方政府幹趴下才行啊!
可是他精心準備的大會戰,變成了和南方政府的消耗戰。平均下來每天減員一個團,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依然看不到獲勝的機會。
即便是北方政府擁有人力優勢,那也從戰爭爆發前的1.65:1,下降到了現在的1.3:1,這個優勢已經不在明顯。
蝴蝶效應是強大的,人口優勢的削弱,直接導致了北方戰爭潛力大幅度下降。
如果不是林肯堅持推行了廢奴法案和宅地法,調動了大家參軍的積極性,現在獲得勝利的已經是南方政府了。
國務卿薩法爾開口說道:“總統閣下,根據我們收到的情報分析,俄國人和普魯士王國開戰的機率高達七層。
英法兩國多半是要支援普魯士的,西班牙立場不明,奧地利人應該很矛盾。
維也納政府既想要俄國人失敗,增加他們在俄奧聯盟中的話語權;又不想看到普魯士王國做大,增加他們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難度。
戰爭一旦爆發,英法肯定會在其他地區給俄國人添麻煩,沙皇政府對我們的支援恐怕馬上就會停止。”
薩法爾的話無疑是告訴了林肯,不要指望歐洲局勢失控,各國就會放棄對美國內戰的干預。
這次歐洲變局,牽扯最深的無非是英法和俄羅斯關係破裂,而英法奧西四國干涉同盟並沒有發生內部矛盾。
就算是歐洲局勢牽扯到了他們的精力,各國在美洲地區的力量同樣可以干涉這次戰爭。畢竟南北雙方的實力太過接近,外力加入隨時可以打破平衡。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林肯做出了最壞的打算。
“製造輿論,重點強調英法奧西四國干涉我們的內政,把內戰持續不斷的責任推給他們吧!
同時聯絡我們支援的革命黨和獨立組織,現在需要他們出力了。不求他們取得成果,只要能夠分散各國注意力就行了。”
美國招人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1848年過後,歐洲各國的革命黨、獨立組織,基本上都在這裡進行了會師。
比如說:匈牙利獨立組織、法蘭西革命黨、西班牙革命黨、愛爾蘭獨立組織、義大利燒炭黨……這些機構都沒少拿美國人的資助。
當然,這個年代的美國政府還沒有那麼霸氣,不敢直接給這些組織資金援助,大都是透過捐款的方式在美國民間募集。
不管怎麼說,美國聯邦政府還是給他們提供了幫助。不然的話,像匈牙利獨立組織這種失去了根基的組織,早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誰讓他們的匈牙利民族只有六十萬呢?其中,一半人進入了勞改隊,為奧地利的交通建設出工出力。
而匈牙利地區底層民眾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奧地利族。不管血統和文化傳統的事,人家自己認為是奧地利人,那就是奧地利人。
沒辦法,誰讓他們做匈牙利人的時候,身份是農奴,根本就沒有在匈牙利共和國獲得人權。
即便是這個非法組織只存在了幾個月,不過用來做宣傳還是夠了。
就連之前的農奴制,那也有匈牙利王國統治者背鍋。反正和偉大的皇帝沒有任何關係,是皇帝廢除農奴制,給了大家土地。
人數眾多的底層民眾不買賬,高層領導人又在大革命時期被一窩端,正常情況下匈牙利獨立組織就該消失了,可是依然被美國人扶持了起來。
或許這只是習慣性的,不過這也令維也納政府非常的不爽。這次奧地利參與干涉美國內戰,剷除匈牙利獨立組織就是弗朗茨說服政府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