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計劃今年6月份,正式開啟義務教育。前期階段,考慮到學校承載能力,我們先招收自願報名的學生,等五年後再強制讓所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
弗朗茨點了點頭,他最怕的就是官員們為了政績,盲目的上專案,把好好的義務教育給折騰壞了。
“教育部有沒有考慮家庭條件更好的學生,他們自己有錢支付學費,需要更好的教育條件。
不需要和普通孩子去搶義務教育的資源,教育部有沒有把他們區分開來?”弗朗茨疑惑的問道
窮教育,自然是窮人的專利了,總不能讓資本家和貴族的後代,也帶著沙盤去上課吧?
霍哼伯爵解釋道:“陛下,奧地利原本就有收費學校,我們沒有進行大的改動,這些學校不納入義務教育管理體系。
考慮到公平性選擇,未來教育部對這些學校的撥款額度,也會逐步降低,所有的學校教育部都會按照學生數量,統一標準劃撥教育經費。”
或許這不是最好的選擇,卻是最適合的選擇。奧地利中央政府給每一名接受義務教育學生的教育經費都是均等的,最大限度的考慮到了公平性原則。
家裡有錢,那就可以掏錢去條件更好的學校,這些都是他們的自由。在政府降低對這些收費學校的撥款過後,這個學費自然是要漲價了。
時代不同了,原來奧地利帝國只需要為這二三十萬學生的教育買單,現在要為數百萬的學生教育買單,教育兩極分化成為了必然。
當然了,地方財政同樣也有教育經費,富裕的地區多一點兒,財政困難的地區少一點兒。中央政府的教育經費撥款,只能保證最基礎的學生完成義務教育。
“先這麼辦吧,繼續向國內的教育專家們徵集意見,只要是切實可行、對奧地利有好處的意見,我們都可以接受。”弗朗茨想了想說
既然要政治作秀,那就必須要做全套,前期都向民間徵集意見了,現在自然也要繼續了。
不管最後會不會採納,至少經過了一輪熱議過後,奧地利政府和社會上的專家學者們關係緩和了很多。
奧地利政府去年鎮壓叛亂,造成了和文化界人士的隔閡,已經逐漸被消除了。
很多人對奧地利政府不滿,是不滿那僵化的體制,阻礙了國家的發展,並不是說這些人就不愛國了,或者是想要造反。
實際上,奧地利是相當保守的。在法國盛行的革命思想,在這邊很難有生存空間,大家想要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梅特涅時代,天天把改革當口號,可反應在行動上,政府卻沒有任何動靜,才讓大家非常的不滿。
到了弗朗茨時代,奧地利政府的改革就沒有停過,先是廢除農奴制,又是勞工保護法的實施,接著公務員考試、推廣義務教育等等。
儘管這些改革措施,都留下了很多的餘地,並沒有一刀切到底,可這樣的進步,已經足以令改革派滿意了。
除了中二少年外,沒有想著要一步到位。尤其是年紀偏大的人,更喜歡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進行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