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撰寫打磨了幾個月的話本中的第一本《三國演義》,也已經完稿,只等著正式釋出。
程小樓這一生只痴愛京劇,之所以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把三國搗鼓出來並不是為了以此牟利賺錢,而是為了京劇服務。
一部《三國演義》,包含了不知多少經典劇目。
沒有三國打底,硬生生將那些經典劇目拿出來,不管是代入感和故事性都會差很多。
如果不是因為時間和精力跟不上,程小樓甚至想一口氣將那些經典劇目對應的每一本話本都寫出來。
以三國中的人物和故事為元素的經典劇目實在太多了,最著名的有《定軍山》、《群英會》、《失空斬》、《龍鳳呈祥》、《捉放曹》、《空城計》、《借東風》、《甘露寺》等。
關於三國題材的京劇,程小樓以前還專門有過這方面的研究,他記得有部名為《三國戲曲整合》的著作,一共蒐集了五百多出三國題材的戲。
中國古典戲曲和血緣關係深厚,兩者經常相互作用、相互參定、同步發展。一部史,就是一部活的戲曲史,而一部戲曲史,又是一部活的中國史。
而在程小樓看來,中國戲曲從萌芽到成熟的各個時期,三國曆史故事都是重要的題材來源,作品數量眾多,影響巨大,搬上舞臺也較早。
據舊題顏師古《大業拾遺記·水師圖經》記載,隋煬帝時,就已用木偶戲的形式扮演三國故事。隨著宋雜劇的出現,由藝人扮演三國人物的三國故事登上了戲曲舞臺。
據程小樓所知,京劇中故事最多的三個時期一個是宋代,一個是隋唐,還有一個就是三國。
在這三個時期當中,三國題材的戲是最多的。
再加上隋唐和宋代都各有三個世紀,三國只有半個世紀,所以說三國戲的密度非常大。
《三國演義》這本出來之前,三國戲已經演了好長時間,也可以說三國演義裡面的好多故事,是戲曲中出來的,就是戲曲在前。
而三國演義出來之後,很多文人墨客和民間藝人根據三國演義又編了很多戲。
程小樓之所以將三國作為第一本為京劇服務的著作,也大多基於這些原因。
一旦有了三國這部著作打底,以後再把跟三國相關的一些戲拿出來,也就變得順利成章多了。
無根之浮萍,終究是不容易立足。
當初剛到龍城時,若不是形勢所迫再加上機緣巧合之下,他也不會一口氣就拿那麼多出戲出來。
按照程小樓的最初計劃,是先寫書,再寫戲。
“不過現在也為時不晚,就用三國這部書作為六哥剛成立的京劇文化藝術公司第一個專案吧。”
看著自己這幾個月的心血結晶,程小樓用力伸了個懶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如今萬事俱備,終於可以啟動那個一直壓在他心底的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