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化妝間安靜了好幾秒,就連化妝師都不禁停了手中的動作,定定的看著鏡中的程小樓和柳鳳英呆了片刻,直到和兩人都下意識將目光看向別處,她才嘴角含笑的繼續勾勒。
旦行的妝容根據青衣和花旦的細緻區分,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青衣要顯得莊重、典雅,因此底色要淺一些,腮紅的部位要小一些,顏色也要淺一些,柳葉眉、丹風眼,眼圈也不會過重過寬。
花旦大多是扮演年輕、活潑、天真的大家小姐,因此底色略深,腮紅部位略大一些,更要顯示出青春的活力,眉的兩頭尖細,中間略、粗而彎,呈弦月型,口型也要比青衣小一些,呈圓型,嘴角略往上挑。有的花旦的印堂還要畫一紅點,凸顯天真可愛的特點。
武旦和刀馬旦的妝容底色就要深一些,腮紅的部位也要大一些,以此表示戲中人物的健壯和勇敢。
臉部上完妝,實際上才完成了一半的扮相,接下來的重頭戲便是頭部化妝了。
所謂頭部化妝,實際上就是貼片子。
《木蘭辭》中所說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其實早已經吟出了古代女子的審美理想。
京劇旦角化妝的粉面、紅唇、娥眉、鳳眼、雲鬢也把這種傳統梳妝方法發展到極點。
旦角俗稱貼片子的技巧更是完善了京劇化妝的第二個步驟。
旦角貼的片子也非常有講究,通常分為了三種型別。
一是貼二柳,這種貼法是加上齊眉穗把二柳貼成月亮門型,一般使用範圍是古代仙女一類。
兩個大柳貼的前後位置,決定於角兒的臉型胖瘦,大柳的長短要根據臉型把不需要的部分蓋住,齊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選中兩眉的中間部位,腦門狹窄的要往上貼,露出腦門,腦門大的角兒就要稍稍往下貼一點,以便遮蓋。
而是貼小彎和大柳,則是一般青衣和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貼法。
以前的片子用紙胎塗生漆製成,十分粗糙,現在基本都用人的頭髮製成,貼在頭上既舒服又真實。
化妝師給柳鳳英貼的片子就是小彎和大柳。
程小樓看到她先用刨花水把片子梳理之後,輕輕的貼在了柳鳳英臉上,同時還貼了水折,將柳鳳英的耳朵擋了起來。
小彎又分七個和五個兩種,柳鳳英頭上的片子就屬於七個小彎的這種。
化妝師先在她額頭中間貼了一個,其它六個分別以拱型貼在了兩邊。
這七個小彎的作用特別大,它能最大程度的修飾角兒的臉型,排列的高低和疏密甚至可以決定角兒的美醜。
一般傳統戲旦角的小彎和大柳的貼法以鴨蛋形為標準,規矩遵循臉長貼短,臉短貼長的規律。
當然,這只是一般的貼法。有經驗有天賦的京劇化妝師,對貼片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技巧。
不得不說,柳鳳英的這位專屬化妝師確實堪稱大師水準。程小樓只見她看似隨手貼的片子,頓時就使得本就傾國傾城的柳鳳英更美了三分。
第三種片子叫做歪桃,所謂歪桃片子實際上是由戲中人物的內心情感透過技術手段外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