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鬚生名家雖然對京劇的各種板腔都下過十足功夫,但受制於自身條件所限,很多人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短板,就連四大鬚生創始人都不例外。
比如馬派創始人馬連良先生長於流水而滑於散板,譚派譚鑫培先生長於快板而懼反二黃,楊派楊寶森先生西皮二黃俱佳卻呆於反西皮,奚派奚嘯伯先生慢板至尊獨累快板。
四大鬚生是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的說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老生演員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鬚生”。
在20世紀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先生因嗓疾而漸漸退出舞臺,譚富英先生崛起替換了高先生。而餘叔巖先生和言菊朋先生均於20世紀40年代先後去世,楊寶森先生和奚嘯伯先生當時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因此逐漸替換了餘先生和言先生,“四大鬚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
之後的四大鬚生為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四人,為了和餘、言、高、馬四大鬚生區別,譽之以“後四大鬚生”。
而在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鬚生的著名京劇大師實際上只有七位。
程小樓從小便天賦過人,祖師爺賞了他一個金飯碗。
京劇老生的各種板腔對他來說都不存在任何障礙,無論西皮二黃或反西皮反二黃都沒有弱項,原板、慢板、三眼、散板、搖板、快板等都能唱得神完氣足,乾淨清爽。
所謂運腔技術,指的是對唱腔的處理方法和演唱時勁頭、尺寸和節奏感的把握,行腔時充分運用這些技巧將整句唱腔包裹住,從而保證整句唱腔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達到圓腔滿弓之效。
程小樓當初從餘派學到了如何用提溜勁兒行腔,加上他的氣息悠長和過人的共鳴音,形成了與他與餘派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運腔技術。
餘叔巖先生首創的提溜勁兒與譚派的直勁立提不一樣,提溜勁兒是一種富有彈性的提拉勁,雖然不如老譚那般雄渾樸直,卻更顯靈活,用之行腔處處相連、環環相扣,似流水行波一般,字音行進間無絲毫拙勁、無任何峰角,整個唱腔更加飽滿平整。
哪怕時至今日,程小樓對餘派的這種運腔技術也非常鍾愛,在唱老生戲的時候也總是喜歡運用這種運腔技巧。
餘叔巖先生由於氣息比較短,所以他在唱戲的時候經常運用寸勁,寸寸疊進,提溜起腔兒來恰似水中翻浪,聽感剛揚遒勁,富有彈性和張力,顯得氣勢十足。
而程小樓則是不同,由於他的氣息悠長,提溜勁頭比比餘派創始人餘叔巖先生都要圓活順溜,所以他在運用這種腔體技巧的時候,起腔就顯得平緩和舒展一些。
雖說氣息足夠悠長,但是他在處理方式和餘派則是完全一樣,採用層層疊進的波浪式行腔,尾腔收音處理完全按照餘派的方法頂上去,乾淨利落、毫無拖沓,蓄含的力氣全用掉,而且收音平和,既不跳也不拔。
只不過跟提溜勁兒這種運腔技巧的創始人餘叔巖先生相比,程小樓的寸勁就要弱不少了,那種遒勁和張力更差的不是一星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