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鐵匠不是不知道用火爐加熱金屬、以榔頭錘鍛金屬,但他們很難明白原理,很難掌握溫度,更很難透過高度的生產組織分工和規模化的大型生產裝置來實現單一個體勞動生產率的跨越式高效放大。
金屬的高溫加工工藝的成熟及其大型工業化生產裝置列裝,好比是一個昏暗幽閉的房間開啟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花園裡紅的花花綠的草草頓時變成牆上的掛畫,從此美麗不斷,驚喜連連。
火器局實現了五寸半短管火炮的身管熱衝壓一步成型,那麼同樣作為管狀體的銃管呢?
世子旨意中強調的技術推廣,不正好用在銃管的生產中嗎?於是,那邊五寸半大炮剛剛出了樣炮,這邊的銃管試製已經傳來好訊息。
五寸半大炮的長徑比僅約十比一,銃管卻是長徑比很大的細長管。所以銃管試製團隊一方面借用了“熱衝”的技術,另一方面又發展出“熱拔”的新概念。
加工之時,紅熱的胚料被多個同步旋轉的錐狀滾輪擠在中間,帶動向前,到達熱拔縮口處。縮口處,細長的衝頭頂著胚料中心巍然不動。前進中的胚料在被衝頭打孔的同時,其外徑被幾道由大變小的圓孔狀縮口連續擠壓,最終胚料便像根熱腸般被穿在了衝杆上,變成一根又細又長的直管。
這套連續生產工藝,被火器局合稱為“熱衝拔”。
以熱衝拔工藝生產出來的銃管毛胚,僅從外觀上便知質量遠高於錘鍛熱焊工藝:
沒有粗糙不平的焊縫,管壁厚薄均勻。既消除了焊縫炸膛的可能,又可以多裝火藥提高膛壓;
內外表面光滑,而且很平直,後繼機加工的時間和成本大減。
更重要的是,由於銃管這個火銃卡脖子零件的生產工時大幅減少,讓火器局的火銃日產量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量級。
按照王崑山沒有打埋伏的說法,只要給他足夠的人力物力,一月內火器局成都、瀘州、重慶三個工廠一日三百支的總產量沒有問題!
除用於銃管加工外,金屬高溫加工還催生出熱軋工藝與熱拉絲工藝。
新建的雙筒熱滾壓平板機即將投入正式執行,其設計產能是原來若干座小型人力錘鍛機總和的十餘倍。所生產的薄鋼片不僅質量均勻,而且數量富餘。不僅可以滿足護**甲片的需求,而且還可供大規模外銷。
按照朱平槿的旨意,嶄新的鐵絲生產線也在設計。研究院以為朱平槿要的是鐵繩,用以替代沉重繁瑣的鐵鏈。然而他們不知道,朱平槿要的卻是戰場大殺器鐵絲網。
火銃及其他專案的擴產,需要大量的人力。王崑山這次將本地父母官李甲請來面呈世子,就是與李甲一同請旨:
從雙流、崇州和新津三州縣抽調更多家世清白的百姓到火器局打工,而不僅限於王莊的莊戶。至於農莊留下的勞動力缺額,可用那些新到四川的荊楚流民替代。
一日三百支,護**陸軍七個旅共七十個營可以在一個半月內完成每營一連的基礎裝備,半年內完成全軍換裝。一年之後,護**便可以增兵至十四個旅,擁有超過十五萬的精兵虎賁!
那時,陸軍除裝備新式火銃,還會裝備長短野戰攻城火炮以及大量的鋼製甲冑。而水軍,則會有以蜈蚣三型船和保寧級及其進一步改進型作為江河湖泊上的主戰艦艇。
放眼天下,此等強軍,誰人可敵?
曾英默默想著,不由得心境搖盪。
世子的大手筆,無論在江海與荒原,寥寥數筆便可以描繪出令人蕩氣迴腸的史詩鉅作。
古人云:筆下江山取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