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未來風格的保寧級戰艦,其原創者當然是英明睿智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蜀世子朱平槿。
但他朱平槿只是提出設想,具體的船型結構設計由川楚集團所屬船舶研究院召集各方面的專家來完成。
在設計中,明代的專家們根據未來的作戰地域和作戰樣式,定下了火力、航速、自持力、載員載物數等基本設計指標。
具體船型和結構,借鑑了蜈蚣船的建造和使用經驗,也融匯了中國沙、福、廣、鳥四大船型以及那艘停在夷陵曬太陽的夷人海船的部分優點。
因此最終的產品,既有福船和划子船的影子,又有蜀王府創意的一貫獨特性。
不過所有專家包括朱平槿的老婆都不知道,當朱平槿用炭筆粗略勾勒出保寧級原始的線形圖時,腦中浮現的是二十世紀的全中線揹負式火炮護衛艦。
保寧級下水後,先後在長江江面和犍為縣的小西湖(注一)進行了兩次系統的測試。
根據測試結果,保寧級幹舷較高,在複雜水文條件下的穩性好,不易上浪。
船尾使用了固定式的多孔單舵,迴轉力矩大,轉向迅速。
操舵位置觀察、通訊、指揮條件良好。船舵的轉動使用舵輪控制和滑輪助力,操控簡單準確。
船帆的升降和轉動也使用了滑輪助力,理論上可以做到雙人操作,極大節省了人力。
此外,該船艙室多,儲物能力強,生活條件遠好於蜈蚣戰船,在無補給條件下自持力可達二十天以上,載員可達三個排。
此外,保寧級還有火力猛,生存能力強的特點。由於體積大,載重多,其用途廣泛。它既可作為主力戰艦爭奪治水權,又可用於人員和物資運輸,遂行各種戰鬥任務。
當然,該船也有所有尖底大型船舶共有的缺點,一是吃水深。滿載吃水估計會達到一丈,在淺水多沙洲的江河航行有擱底傾覆的危險;
二是航速較慢。在無風的環境下,即便臨時增加定編額一倍的櫓手,單憑搖櫓仍舊只能達到半個時辰二十里的平均速度。這個速度約等於航速六節,與步兵急行軍速度相當,比蜈蚣船平均三十里慢得多,但又比載重五百石的平底方首沙船快得多。
保寧級剛入役,第一大隊便自作主張地將其加入戰術演習。在賀桂等水軍將領的眼中,保寧級既是蜈蚣船隊的補給倉庫,也是蜈蚣船隊的火力堡壘和指揮中樞。
這一點倒與世子朱平槿的思路不謀而合。
朱平槿之所以在批次新建蜈蚣三型戰船的同時,另行建造這種迴歸傳統又全面突破傳統的大型戰艦,其目的首先便是看中了它龐大的身軀。
常言道:胖子肚裡油水多。
船型大型化帶來的升級改裝潛力,才能使水軍真正擔負起戰略軍種的使命。當然,誰也不知道保寧級戰艦首先要加裝的裝置,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
新官上任的護**水軍司令曾英站在保寧號的前甲板上,沉默不語,若有所思。
前主炮的圓形木製炮臺上空空如也,給曾英留下一個無限遐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