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大戰後,曾經喧囂一時的蓬州、渠縣、合州三角區域已經徹底平靜了下來。
隨著川北戰局的迅速變化,廣安、蓬州兩地的軍政主官變化很快。
第三團團長宋振宗升為重慶軍區司令,遺職由譚思貴代理。接著王朝陽謀反,譚思貴倉促帶走了第三團五個營,除了第四、五兩個老營,其餘部隊都是剛剛完成組建的。
第四團團長陳有福調去了湖廣,副團長兼順保護莊總隊長的賀仇寇剛剛接任,又率馮如豹特遣支隊趕去了保寧府,不久便改任第五團團長兼保寧護莊總隊的總隊長。
魯印昌接替了第四團團長和順慶護莊總隊長的職務,但他很快又與監軍羅景雲率部前出到了通江以南,巴河邊上的江口鎮,對順慶這邊的事情鞭長莫及。
所以順慶護莊總隊這副擔子,無奈地壓到了第一團團長賀曾柄和錦衣衛北鎮撫司千戶、護國軍副總監軍兼第一團監軍李存良的肩上。他倆統轄五個步兵營和五個護莊大隊,即第一、九、十、十二、十三營和廣安、蓬州、營山、嶽池、渠縣五個護莊大隊,在大巴山區以南形成了防止土暴子南下的第一道戰略屏障。
渝西護莊總隊的總隊長陶先聖、監軍李用敬、副總隊長張寶桓、副監軍董克治,接管了合州、定遠、榮昌、永川和璧山五州縣,加上原轄之安居、銅梁、大足三縣,形成了大巴山區以南的第二道防禦屏障。
既然兼了護莊總隊,那麼綏靖地方的責任就跑不了,野戰軍也得乾地方軍的活。
廣安的搖天動和教匪何加起部被全殲,爭天王袁韜和陳琳兩部退回了巴山深處。然而,黑虎混天星王高、王光興兩部卻有大量的殘匪流寇散落在深山野林。即便王高、王光興兩個賊酋,也不見了蹤影。這些殘匪流寇一天沒有清理乾淨,那麼這幾個州縣一天都不得太平,恢復農業生產便是一句空話。
可山高林密,入山清剿殘匪,需要大量的部隊。賀曾柄和李存良手下的部隊雖足有十個營級番號,但能抽出來搜山清剿的部隊,卻少得可伶。
最有戰鬥力的護國軍第一營兼廣安護莊大隊,執行廣安州附近地區的要地衛戍任務,並且要盯著投誠的劉維明部和俘虜的土暴子、白蓮教匪,所以不能輕動。
巴山南麓的蓬州和營山兩地護莊隊,其大部兵力已由蓬州護莊大隊長孫德仁帶到了巴山深處,重新改編為正規護國軍是早晚之事。兩地護莊隊留下的總兵力不足三百,守城都難,不要說出城清剿了。第九營只好戍守在蓬州、營山之間擔任機動支援兵力,既盯著南面的金城山脈,又盯著北面的巴山。
嶽池護莊大隊白手難起家,只好由缺一個第二連的第十營兼著。
渠縣護莊大隊僅編入了一個漢州護莊隊參戰連,出門兜了一大圈也沒有徵到幾個兵。好在臨近的三匯鎮有第八營駐守,壓力反而是最輕的。
這樣一來,第一團能夠使用於清剿任務的兵力,僅剩了第十二和第十三兩個營。
以賀曾柄的脾性,肯定是想統領野戰軍縱橫沙場的。當初賀曾柄組建訓練華陽縣護莊大隊,就把該大隊建成了一個標準的野戰部隊。
然而以五州縣的實際情況,地方軍事建設不僅非常重要,而且更為緊迫。各州縣護莊大隊一天不能遂行野戰任務,那麼各野戰營就一天不能從守城的尷尬中解脫出來。這就是野戰軍與地方軍之間奇妙的辯證關係。
所以賀曾柄與李存良一商量,便把已經升職的尹家麟和朱平杸雙雙留了下來,讓他們倆來負責五個護莊大隊的組建重建。作為接手的條件,尹家麟和朱平杸則從五個野戰營討要了大量軍官和軍士,作為五地護莊隊的種子。
可抽不出丁壯,有了種子也未必能發芽開花。就其原因嘛,很簡單:當地戶口凋零,兵源不足。
經過去年底的一場劫難,蓬州、渠縣、合州三角區域人口損失極大,精壯要麼已經加入了護國軍,要麼就被土暴子所裹挾。
投誠的劉維明部和俘虜的土暴子、白蓮教匪倒有三四萬,其中也有大量的精壯,但這些過去的土暴子許多人匪性十足,根本不敢用。只有那些被裹挾、且從賊不久的人,經過甄別教育,激發起他們對土暴子的仇恨,才能擇優補入護國軍。
甄別、教育需要一個的過程,結果評估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新兵補充速度快不起來。但就算新兵補入了護國軍,也要優先補充各主力營,尤其是缺了一個連的第一和第十營。尹家麟和朱平杸在廣安忙活半天,結果為他人做了嫁衣裳,還不好發脾氣,只好不斷向賀曾柄和李存良叫苦。
正好,李存良從三個小姑娘嘴裡打聽到一個重要的訊息:有上千名輕傷痊癒的護國軍士兵和趙 榮貴部官兵,即將從合州榮軍醫院出院。
賀曾柄得知此訊息,極為興奮。他擔心渝西護莊總隊的陶先聖近水樓臺先得月,連忙心急火燎地跑到了合州,來個先下手為強。
賀曾柄一走,便將清剿殘賊之事一股腦兒扔給了坐鎮金城山下的監軍李存良。
……
仙山勝境,常謂之“洞天福地”,其意為地上之仙山。
徹頭徹尾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古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說。這一百一十八所地方,構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也勾勒出了中國旅遊地圖的大框架。
如朱平槿的媽和羅雨虹的爸合夥賴著不回家的地方青城山,不僅位列四大道教名山之二,而且還在十大洞天中排名第五。而橫亙在南充、蓬州和嶽池三州縣交匯之地的金城山,也有幸名列於七十二福地之中(注一)。地處金城山深處的千年古觀金紫觀,更是公認為萃取了福地精華,匯聚天地靈氣的修真得道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