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四百五十七章 龍脈之山(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四百五十七章 龍脈之山(一) (1 / 3)

進入二月中旬,一直戰火紛飛的川北前線突然沉寂下來。護國軍和官軍聯手將戰線推進到了廣元到巴州、達州一線之北,就此停下了前進的腳步。一是他們急需補充修整;二是部分官軍需要進行整編。

傷亡慘重的張奏凱部、賈登聯、王祥三部,率先撤下前線修整。

張奏凱所領殘部數百人撤到蒼溪以東的大獲城地區,與留守的部分張營官兵會合,暫歸蒼溪縣大隊指揮,其能戰之兵所剩不足七百。傷兵經東河轉運到了保寧府就醫,其中就包括手臂骨折的主將張奏凱和僥倖跳入枯井,從火海中死裡逃生的都司李祥春。

從張奏凱部中分裂出來的一支數百人的部隊,在兵備副使馬乾和監紀同知楊明時的指揮下進駐了巴州。

巴州守軍王祥所部,原計劃撤到百丈關整補改編,但主將王祥以傷亡不大為理由再三請求留駐巴州,以便能在下一波的攻勢中參戰。

面對參戰熱情高漲的王祥,馬乾只好以嘉許應之,只是修整的地點由巴州改到了巴州以南的恩陽鎮,以便依託恩陽河進行補給。在川北攻勢發起之時,恩陽鎮便是幾路官軍的合擊點。這裡是個水陸碼頭,建築儲存相對完好,只是沒了居民。一個都沒有,完全是座死城。

賈登聯部總傷亡超過三千,比張奏凱部還大,但撤下來時全軍歡天喜地,與張奏凱部的灰頭土臉完全兩樣。他們撤到南部縣以東的禹跡山、碑院寺地區,老實地坐等整編命令。賈登聯則扔下部屬,與中軍楊維棟一起跑到保寧府,遞牌子巴巴等著朱平槿的召見。

可惜朱平槿現在沒空。傳旨的小太監道,世子讓賈將軍“靜候佳音”,喜得賈登聯抓耳撓腮。楊維棟也沒閒著,他趁此機會,認了賀家四將的主母孔氏為乾媽,並應幹舅爺孔尚學之邀,領著一向厭惡文士的將主賈登聯跑到錦屏學院去與書生們大吹特吹,開了個“銅城寨英雄事蹟報告會”。

在報告會上,賈登聯重點闡述了嶽王廟堅守成功與嶽王爺天地正氣之間的必然聯絡,博得了書生們的一直好評。

……

張、賈、王三部進入修整後,百丈關以東的巴州沿線的官軍和護國軍做如下攻勢部署:

川北官軍主力劉鎮藩部和護國軍第十八營王省吾部約六千人進駐吳埡鎮,主要作戰方向為南江方向和米倉古道;

護國軍賀仇寇率第五團團部進駐巴州,指揮巴州城裡的楊明時部和曾口古城的護國軍特遣部隊馮如豹部約兩千餘人,任務是守備巴州,並策應劉鎮藩部;

護國軍魯印昌、羅景雲率第四團團部進駐江口鎮,指揮駐江口鎮的戴東壁第三營;駐鐵山關、石橋、石梯等地的第十七營和蓬州護莊大隊;駐三匯鎮的第八營及所轄騎兵、炮兵、輜重等部隊共計約四千餘人。

上述部隊以巴河為鏈,以沿岸重要城鎮為鎖,將巴山地區分割成南北兩塊,構成了一道重兵防守且橫亙東西的防線。

巴河以北是繼續堅守南江、通江兩縣城的楊展、塗龍部。

巴河以南則是新近趕到金城寨的譚思貴第三團團部所率五個營。

譚思貴姍姍來遲,沒有撈到大仗可打,於是該部的任務轉為就地區域清剿,負責將巴河、嘉陵江三角區域內的殘匪餘賊清理乾淨。該部還有另一個重要任務,那便是落實朱平槿“一村一堡,武裝屯墾;嚴肅黃冊,清查身份”的指示。

於是,第一線戰火平息了,第二線反而熱鬧起來。

“一村一堡,武裝屯墾;完善黃冊,清查身份”,是朱平槿在李長祥“聯村並鄉,大辦團練;鞏固裡甲,嚴肅黃冊”和王省吾之“移鄉並村、武裝村落”的建議基礎上的改進版。

朱平槿認為,鄉村是否合併,目前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點有二。

一是鄉村的全面軍事化。

鄉村要在土暴子的連續襲擊下,站得住,站得穩,必須將生活生產區域築壘化、碉堡化。鄉村的農民必須嚴密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拿起鋤頭是民,放下鋤頭就是軍。這就是“一村一堡,武裝屯墾”的內涵;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