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下之吭(十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下之吭(十四) (1 / 3)

王省吾道,世子之所謂的“明白了”,明白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左軍。為什麼呢,因為世子在與顧先生的對話中,詳細推演了左軍放棄襄陽之後的行動。在得到了左軍會向九江方向行動的確切結論後,世子才道他“明白了”。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世子真正在意的,不是某個人、某支軍隊,而是某座城、某個地區。而這座城、這個地區,便是今日朝議的主題——“天下之吭”!

而這座城、這個地區,據他冒昧推測,應該就是華陽郡王的藩封——澧州和澧州所在的澧陽平原。

為什麼世子會選定澧州和澧陽平原作為屯兵重地,作為護國軍出川作戰的基地呢?

是此地山高路險,城堅濠深嗎?顯然不是。

澧州南臨澧水,城小破爛,城牆甚至數度被洪水泡垮沖毀。

澧州所轄安鄉、石門、慈利三縣,也非什麼名城重鎮。

同時,澧陽平原面積不大,北面以一片低山丘陵與荊江南岸的洞庭湖平原相接。除了松滋河、虎渡河等荊江分流河道有軍事地障的作用之外,幾乎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那麼為什麼還要選擇澧州?他冒昧揣測有五個理由:

其一,澧州為蜀藩支系華陽郡國的藩封,師出有名。

護國軍以護親之名屯兵澧州,墾田開荒,不僅名正言順,政治上的風險較低,而且還可以博得天下宗室和士紳的好感。

保護宗室安全,也是地方官府的首要職責。華陽王有了護衛,保證了宗室安全,也順帶保證了地方的穩定,還省了地方官府的銀子,當地官府何樂而不為?近來李明史和賀桓以華陽郡王府的名義在澧州城大肆招兵練兵,當地官府裝聾作啞,便是明證。

其二,澧州的匪患相對較輕,後方穩定。

崇禎年來,湖南雖時有大賊,如臨、藍寇與山賊蕭相宇等,但賊勢沒有大規模蔓延,總的來說相對平靜。地方沒有大的戰事,朝廷就不會過多的關注,經濟上就不會遭到毀滅性摧殘。護國軍進駐澧州,可以在沒有打攪的情況下得到較為輕鬆的休整和訓練,可以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集中力量應對闖獻流賊。

其三,澧州雖是平原,也無堅城,但卻易守難攻。

澧州北有長江,東有洞庭,南有澧水與沅江,西邊則是武陵山脈和各家土司,三面是水,一面靠山,中間還有幾條大河阻隔,從整體上來看,反倒是個絕好的防守地域。

常言道:北人善騎,南人善舟。闖獻流賊多為秦人,進攻澧州,是以己之短攻護國軍之長!若護國軍以江湖為城,以水面為路,以舟楫為車馬,便可四面機動,以較少兵力馳援各個要緊的方向,控制以澧州為中心的長江以南大片地區。如果流賊膽敢孤注一擲,渡江來攻,那便是兵法大忌中的背水列陣。一旦失敗,就會葬身魚腹、萬劫不復!

其四,澧州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是屯田養兵的上好之地。

護國軍大規模出省作戰,保證充分的糧食供給是最大的難題。

蜀湘兩地千里之遙,中有三峽天險。完全依賴蜀地船運補給,不僅不可靠,而且路途損耗極大,絕對不可行,因此必須依靠當地解決大部分的補給,實行“因糧於敵”。

澧州一州三縣,有水田、垸田和可肯荒田荒山至少兩萬頃,養活人口五十萬。若能將蜀地“十稅一”的稅率和餘糧強制徵購的辦法在澧州全面推開,則可年徵糧食五十到一百萬石,增兵正規軍六千、守備軍一萬五。所餘的糧食,既可作為周圍數省百姓流民的荒年儲備,也可作為出川護國軍的軍糧儲備。如果四川和澧州兩地均有一定數量的軍糧儲備,那麼軍隊出川則無需攜帶大量的糧食,機動性會大大增強。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澧州還毗鄰廣沃的洞庭湖平原(注一),包括嶽州、長沙、常德三府和荊州府長江以南地區。這些地區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是傳統的稻米產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