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絳點評: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西川,跨有荊、益兩州,從而使劉備確立政治上的優勢,實現經濟上的自給,獲得軍事上的依託,這種思路從表面上看正確無比。
但是,福兮,禍所依。在這輝煌的正確下面,正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陰影。
錯誤之一:一廂情願,低估對手
首先,低估了劉璋集團的抵抗決心。
劉璋集團是以四川士紳豪族為主體的半鬆散型聯盟。它以劉璋為共主,其中許多重要人物擁有個人利益和自主行動能力。但極少數人勾結劉備集團,如張松、法正等人,並沒有影響到大多數人的選邊。
這些人清醒地認識到,劉璋引劉備為外援,那不過是引狼入室而已。一旦劉備入主益州,必然會使益州變成亂世中的一極,從而加重益州的負擔,損害益州的根本利益。因此,即便有劉璋本人的干擾,劉璋集團仍然對劉備的軍事進攻進行了堅決抵抗。
在得知劉備損失慘重之後,諸葛亮為了實現他在《隆中對》中佔領益州的基本規劃,不得不親自出馬,以自己、張飛和趙雲各領一隻人馬增援劉備。為此,他不得不向孫權重申“借荊州”的承諾,並大幅消弱荊州駐軍,僅僅留下關羽守備荊州。
即便兩軍合一,劉備和諸葛亮依然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拿下成都,逼得劉璋出降。
曹操和孫權兩方則利用這三年的時間,獲得了休生養息重整軍力的寶貴機會。
三方再次見面,必然又是一場大戰。所以,取益州,是一個三方各取所需的交換,並非僅為劉備單方面獲利。
其次,低估了曹操對劉備的必除之心。
曹操以漢相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死不曾取代漢祚。劉備高調宣稱漢室正宗,稱呼曹操為漢賊。降劉璋、代劉表,劉備的所作所為自然讓曹操咬牙其次,必欲除之而後快。
同時,曹操曾與劉備同朝為官,對劉備這名出身寒微、起身草莽的的人的野心和能力知之甚深。他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既是試探,又何嘗不是一句肺腑之言;劉備聞之大驚失箸(ZHU),正是因為心中有鬼。
劉備攻取西川,曹操立即正確判斷出了劉備的戰略意圖——以蜀為基,奪取關中,稱帝長安。
但那時曹軍尚在修整補充,又有孫權掣肘,只能無可奈何看著。但三年後,當劉璋出降時,曹操便親率大軍攻佔漢中,一舉降伏張魯。
漢中為蜀地咽喉,曹操卡住了劉備的咽喉,劉備不得不爭。
就此開始,蜀漢與曹魏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漢中、隴右之爭,形成了三國時期最激烈的主戰場。諸葛亮“不與曹操爭鋒”的建策完全落空,變成了他個人的一廂情願。
再次,諸葛亮低估了孫權對荊州的必奪之心。
荊州對於劉備而言,是個擴充套件實力的地方,是個攻打北方曹操的進攻出發地。然而荊州對於江東的孫權,那就如漢中之於益州一樣,是個生死攸關的咽喉。
為什麼?
因為荊州就是江東頭上懸著的一盆水。不是冰水,就是開水。
孫權可以在合肥與曹操反覆爭奪,因為合肥屬於長江流域,吳軍可以憑藉舟楫水軍的優勢,利用合肥毗鄰巢湖的地形特點,四面出擊,靈活打擊魏軍,消耗魏國的實力。
然而面對荊州以及更上游的益州,孫權沒有時間和實力來做持久之戰,必須一擊致命。在蜀軍增援翻越巫山出現在江漢平原之前,徹底消滅關羽的軍隊。
孫權耐心等待著,等待著驕傲的關羽犯錯。終於,關羽開始北伐了,在襄陽陷入曠日持久的攻城戰,同時把後背暴露給了孫權。
孫權沒有錯失時機,他突然出手,打了關羽個措手不及。最終,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聯合絞殺下,英雄末路,走了麥城。
錯誤之二:逆勢而為,有正無奇
所謂“勢”,天時、地利、人和也。然而不幸的是,數場大戰,諸葛亮都不得不逆勢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