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依靠馬跑人走的方式,資訊傳遞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如果資訊被刻意封鎖和攔截,那麼傳遞所需時間還會大大增加。
在成都周邊各州縣開始陸續動手的時候,地處漩渦中心的成都府依然風平浪靜。
省城既沒有宣佈戒嚴,也沒有采取任何平息士紳騷亂的措施。匯通錢莊照常開業,地下股市照常交易,一切彷彿照舊。
唯一引起市面驚悚的大新聞,便是蜀王府各家店鋪都掛出了告示,說是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摻有鋅、錫、鉛的高仿假銀子,甚至連匯通錢莊用於兌現銀鈔的標準銀錠也有偽造。
告示言之鑿鑿告誡市民商家,收受銀子時要擦亮眼睛,要用牙咬,用耳聽,用火燒,千萬不要把自己畢生的血汗錢打了水漂。
正因為銀子有假貨,鑑別真假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成本,各家王店在告示中宣佈,在抓到製假摻假犯罪分子搗毀製假摻假窩點前,只收銀鈔,拒收現銀;以後錢莊收兌現銀,也要收取一定比例的鑑定費和提純費。
銀子有假,這還得了!
假銀風潮迅速席捲全城。王店不收現銀,其他商家歷來唯蜀王府馬首是瞻,毫不猶豫迅速跟進。百姓們壓箱底的那點碎銀子,往往便是他們一輩子的積蓄。為了以防萬一,也為了降低成本,惶恐的百姓們迅速湧入匯通錢莊,將手裡的元寶碎銀換成了更保險的銀鈔。
在一晝夜間,百姓對銀鈔的質疑轉移到了現銀身上,換鈔的人轉眼便多過了換銀的人。
銀鈔擠兌的風潮終於停止了。
但是,除了正式的告示和報紙,老百姓其他訊息來源多得很,那就是無處不在又無從查詢源頭的街頭流言。
從各式各樣的街頭流言中,省城的百姓們已經嗅到了空氣中那令人不安的氣氛。
一次又一次的戰亂或動亂,已經教會了省城百姓在亂世之中的生存之道。他們大多關門閉戶,屈身於自己的窩中,睜大眼睛、豎起耳朵,等待局勢的明朗。就算勉強需要出門的,也不過是加緊屯米屯菜,把水缸裝滿,把馬桶倒乾淨。
……
百姓選擇減少出門,街上的行人便少了很多。在一些傳統的繁華街市,人流的減少表現得尤為明顯。入夜後,大街小巷人影稀疏,只能偶爾聽到狗叫聲從深邃的街巷中傳來。
這種令人不安的平靜,肯定會被打破。但是人們沒有預料到,來得這麼快,來得這麼猛,而且是來自省城的中心,蜀王府的正大門——端禮門下。
崇禎十五年四月七日,就在護國軍在川西各地開始全面行動的那一天深夜,黑黢黢的皇城壩上來了一隊亂哄哄的人。
他們抬著一張八仙桌,一面大靈牌,大聲喧譁著,嬉笑著,推推嚷嚷向端禮門城樓下走去。
端禮門前廣場垃圾成堆,城上早已沒有了儀衛警衛的身影。幾盞灰暗的氣死風燈吊掛在城樓的屋簷下,只能照亮一小段城堞。城樓巨大的廡殿頂,沒有了光線的照耀,只好屈身隱沒於無盡的夜暗中,無形間將高大的三層端禮門城樓矮化了一大截。
人稱華陽三才子李建德、王相政、張卜耀,這幾日很忙。
忙得口乾舌燥,忙得暈頭轉向,忙得腳不沾地,忙得屁股不沾板凳。
不過,華陽三才子雖然很忙很累,但是忙得物超所值,忙得心甘情願。
當他們在四月七日晚率領烏壓壓的人頭衝向蜀王府的大門端禮門時,那種群眾領袖一呼萬應的感覺,讓他們飄飄然,讓他們一瞬間覺得,他們才是世界的主宰!
“在那裡擺上桌子!把至聖先師的牌位放上去!”站在金水拱橋最高點的李建德很豪氣地吩咐擁躉們。
李建德手指的地點,已經跨過了金水河,就在端禮門三個門洞中正中的那個最大門洞前方。頭頂之上,便是端禮門城樓與門洞上方懸掛的太祖高皇帝巨幅畫像。
對於聲名赫赫的王府兵,說實話,李建德曾經很擔心。但是這些日子的橫行無忌,讓他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