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北進?
面對世子的問話,宋振宗為難地撓撓頭皮,手指卻撓在了鐵盔上。想到古佛寺那根竹籤上的判語,宋振宗鼓起勇氣講了實話:
“世子,將士們說……其實怨不得將士們,末將早就清楚……末將是秦人,一路上走過來的,怎麼會不清楚……
不是將士們想北進,而是不得不北進!
巴山看著高大,實則不高……秦嶺那才叫高呢!太白山上終年積雪不化……
因為巴山大而不高,長而不險,所以巴山防線上到處都是漏洞!
將士們說,巴山防線一千多里,土暴子在山溝裡鑽來鑽去,到處亂竄,把住隘口關卡也防不住……
防不住怎麼辦?只好用增加兵力,加厚縱深的辦法……可這一來,駐軍愈多,百姓愈少,糧食愈發困難……
按照您的說法,這叫做惡性迴圈。
佔了漢中府多好!那裡山清水秀,田多地肥。人說的話全是川音,吃的食全是大米……”
或許是思想準備不足,宋振宗開始說話結巴,後來便順暢了。
不過這倒合了朱平槿之意。
朱平槿最擔心的,便是他手下這員掌兵的大將與其他人搞在一起,搞小圈子自立山頭。宋振宗的表現,至少說明他並沒有就此事與其他人共謀,是他本人的真實思想。
宋振宗所說的巴山道多難守,確是實情。
大巴山從西到東千餘里,溝深林密地形複雜,唯獨平均海拔只有一千至兩千多米,相對高度只有幾百米到千餘米,並非人馬難以逾越的天塹。
入蜀三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注一),僅是眾多巴山小道中的三條大道。若要守住漫長的巴山防線,勢必處處分兵,處處薄弱。
見到世子微微點頭,宋振宗說話越發流暢:
“糧餉一項更為要緊!世子您想,大軍駐在巴山深處,糧食卻產在蜀中腹地。軍隊所需糧餉,大部皆需沿嘉陵江、渠江、巴河等江河逆流前送,費人費力不說,光是這一路上的消耗,便是一大筆支出……”
宋振宗說的駐軍糧餉難籌,也是實情。
自從戰線從廣安一線推進到巴山騎線嶺,邱家商船隊的運輸量便增加了四至五倍,船隻和縴夫的支出上已經感到力不從心。
從卸糧碼頭到軍隊駐地,往往還有很長的山路要走。
龍文光和劉鎮藩為了保證前方的將士們有飯吃,組織了一支由兩千多流民組成的背糧隊。
雖然龍文光這位老文人頗有詩意地為這支背糧隊取了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巴山鐵肩隊”。但鐵肩隊畢竟還是血肉之軀,而且也要吃飯。一石糧食運到深山裡的哨卡,剩下的還有多少,可想而知。
見著世子頻頻點頭,宋振宗這位親兵出生的護國軍大將逐漸恢復了自信,聲音愈發大了:
“……要知道秦賊入川,大都是從北方過來。要守住北邊防線,唯一的辦法,便是依託秦嶺!
自古以來,蜀道之險在陝不在蜀(注二)!
秦嶺好啊,從西到東,翻越秦嶺只有六條險道:陳倉道、儻駱道、褒斜道、子午道、庫穀道和武關道(注三)。
前四條道通向漢中府。儻駱道早廢了,沒人敢走;褒斜道燒了,想走也走不了;子午道奇險,高迎祥引頸受戮之地。卡住午口,縱有萬軍也不能偷過,末將不相信流賊有膽再走一次。如今只剩了陳倉故道依舊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