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四百八十三章 血肉高地(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四百八十三章 血肉高地(五) (1 / 3)

行進間進攻堅固山地堡寨失敗的慘痛教訓,被新的進攻部署吸取了。

警衛營附第五營火銃連橫向展開為第一線,屏護全軍。

其後是賈登聯第十四團五十三、五十五兩個步兵營,一左一右並列。兩個營中間,夾著工兵、炮兵以及朱平槿的中軍。第五營三個連並指揮十四營縮編連為預備隊,與五十三、五十五兩個步兵營組成倒三角隊形。

主力之後,便是後勤梯隊和後衛第十五營。

以上總兵力為五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以及支援部隊超過五千人。主攻方向選定的軸線,還是北山樑那條碎石小路。

第五十四、五十六營各自派出小股部隊,在兩翼進行助攻,並繼續守住林空包圍圈,防止寨匪棄寨突圍。

進攻部署的戰術核心,是以陣地進攻對付陣地防禦。具體來說,就是進攻分作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強大的火力為掩護,進佔栓子山北山樑的道路分叉口要點。佔領這個要點後,暫時轉入防禦,抗擊敵人可能的反衝擊,並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

第二階段,以北山樑的道路分叉口為支點,對山頂主寨實施三面圍攻。北山樑坡度相對平坦,是主攻方向。東西兩側臺地,則以小股兵力分散偷襲,防止敵人以山頂七梢炮進行石雨覆蓋。山腳下賈登聯的兩個營,繼續死守林空防禦圈,防止敵人脫逃。

新的進攻部署經過各級主官參謀反覆推演,一致認定非常穩妥。然而,戰爭是人類智慧與力量的最高對抗形式,戰爭的程序絕不會以單方面意志而轉移。栓子山上那層層疊疊的樹障草叢隱藏著的東西,讓靠前坐鎮的朱平槿隱隱心裡打鼓。

從前兩次進攻失敗的過程來看,對方有一名實戰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他知道放棄文昌鎮以便誘敵深入,知道在半山腰以逸待勞迎頭痛擊,知道以大量火器進行山地伏擊和突然襲擊,知道避實擊虛騷擾護國軍的供應線。

俘虜供稱,這名指揮官姓關名得勝,自稱是關二爺的嫡傳,寨中人稱關教頭。具體的底細不清楚,但肯定是秦人,而且以前當過官軍的將爺。權家寨的權老爺對關教頭言聽計從,就差沒有供到神龕上了。關教頭也確實有些本事,這些年權家寨能在川北的亂局中越做越大,那關教頭無疑是頭號功臣。

除了對方神鬼莫測的指揮,朱平槿更擔心的就是對方不僅佔據了地利,而且裝備了大量的火器。

俘虜供稱,權家寨兩千多可以上陣的寨丁,單單各類火銃便有三四百多杆,繳獲的大威力火銃六十餘支,一門不知從哪裡買來的弗朗機,十餘門松木炮和七八座半固定的七梢炮。火藥儲備,非常多,但是不知道具體數量。

兩場戰鬥下來,山寨開始大規模趕做松木炮和七梢炮,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王文彪投降後,山寨將繳獲的大威力火銃和一部分質量較好的火銃集中使用,按照護國軍的編制組成了一個火器隊,由王文彪指揮。聽說松木炮也會編成一個炮隊。

自己在吸取經驗教訓,敵人也沒有坐以待斃。

七梢炮是一種古老的人力拋石機,製作極為簡單。七梢還是N梢,只看人多人少。

朱平槿更擔心松木炮。

松木炮的製作也很簡單。鋸下一節松木,鋸成兩半,掏去樹心,鐵箍一纏,再用繩子、布匹或獸皮牢牢一裹便成了。松木質軟少疤,在四川極易尋得,比榆木、雜木等硬木更易於制炮。

松木炮近距威力大,遠距不行。蓋因彈膛不平,不能承受高壓,只能發射小炮子,射程與護國軍的火銃大致相當。

松木炮的放列也很簡單。在山地等複雜地形上使用,甚至可以不用炮架,只需用土袋石筐壓好便可打放,成為一門固定的超大號霰彈槍。

不過任何武器,製作的質量都至關重要。山上的條件有限,趕工出來的松木炮必定質量低劣。或許能打上三五發不炸膛便是好的。崇禎二年的己巳虜變中,人稱“劉聖人”的兵部右侍郎四川

人劉之倫,就帶著一門匆忙趕製的木頭炮和萬餘臨時招募的京師流民去追趕韃子大軍,結果因武器質量低劣,流民訓練全無,被韃子騎兵一個反衝擊,便和流民一樣成了送人頭的貨。

比起栓子寨,護國軍裝備了更多更精良的火銃和火炮。

警衛營是護國軍目前唯一的全火銃部隊,全營有火銃近八百支。

第五營火銃連已經調入馮如豹的特遣營,現建制內的火銃連經過重建,裝備齊全,訓練較充分,但與十四、十五營的火銃連一樣,沒有實戰經驗。

十四營的火銃連損失慘重,僅剩一半,與第四營一起留守文昌鎮。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