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泰關於松錦之戰的解說非常精彩,給臺下的聽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朱平槿在掌聲中走上校閱臺,親自祝賀吳泰的成功。
作為一名領導,朱平槿不會輕易放棄這樣一個進行宣講的機會。他趁熱打鐵地補充道,泱泱大明,廣有天下。七百萬頃田地,縱然每畝徵收一斗糧食,一年也能獲得七千萬石的糧食。可為什麼連一支十幾萬人的軍隊數月供應都無法保障?
所以松錦之戰的慘敗,不是那一位統帥,不是哪一支軍隊,也不是哪一種兵器的失敗,而是大明在決策能力、指揮水平、作戰意志、訓練程度、情報分析、裝備保障、後勤支援乃至於國家動員能力的全方位的失敗!
朱平槿還提醒與會者,松錦大戰失敗,大明在山海關外的防線早晚崩潰,洪承疇、祖大壽等被圍將帥無非殉國或者投降兩條路。
如此一來,大明能戰敢戰的軍隊,僅有湖廣的左軍與陝西的秦軍餘部了。闖賊正在河南攻城略地,南陽已經危在旦夕;獻賊正在湖廣安徽與革左五營勾勾搭搭,圖謀死灰復燃;四川土暴子依然肆虐川北,全國形勢已經極度緊張。
朱平槿希望臺下的幹部們,既要從長平山的勝利中找到戰勝敵人的勇氣,也能從松錦大戰慘敗的教訓中悟出道理,回去後立即將自己關於加快戰略調整的決策落實到實處,抓緊一切時間,用盡一切辦法,不折不扣完成今年底到明年初的擴軍備戰任務。
……
吳泰之後,便輪到了長平山之戰的英雄王省吾上臺演講。看的出來,當著世子和臺下那麼多將領的面,他還有些怯場。只有在講到那些捨生忘死,奮戰在胸牆之前的將士時,他才漸漸恢復了常態。
王省吾先為世子和臺下的聽眾詳細介紹了三營在長平山之戰前後的過程,然後開始總結經驗與教訓。
他認為,護商隊提前獲知敵人行動的準確情報,先敵佔領長平山要點,先敵構築完善的防禦工事,是勝利的第一個關鍵。
姚玉川的土暴子既不能繞過,也不能迂迴,更捨不得放棄,只能正面進攻三營的堅固陣地,死傷枕藉,屍橫遍地,卻又無可奈何。
護商隊戰鬥勇敢,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指揮正確,是勝利的第二個關鍵。
在長平山,護商隊敢戰敢拼,是人人心懷大義,是“忠勇”、是“仁勇”;土暴子也敢戰敢拼,卻是為了搶糧掠財,所以只能是“蠻勇”。
“忠勇”、“仁勇”與“蠻勇”之間的區別,是前者沒有利益的牽絆,因此士兵能夠不計得失,能夠人人爭先,能夠自始至終。而後者是為了活命,是為了發財,是為了發洩暴虐。因此當土暴子發現自己需要為別人的生而死時,軍心便動搖了;當土暴子發現別人率先逃跑時,這股蠻勇之氣便迅速消散,只剩了逃命的念頭。傷患棄之不顧,軍械委之於地,完全是兵敗如山倒的模樣。所以護商隊將來與土暴子交戰,獲勝的竅門便是要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敵人喪氣了,人數再多都好打。
裝備上護莊隊完全壓倒土暴子,是勝利的第三個關鍵。
土暴子的長槍大戟不多,刀盾甲冑更是缺少。遠端兵器和火器中,簡陋的弓箭僅造成一人重傷,十餘人輕傷,威脅不大。倒是兩杆抬槍發射的鐵子可以在五六十步遠的距離上穿透皮甲,對暴露在外的護商隊密集戰鬥隊形威脅很大。這次在姚玉川的中軍繳獲了幾十杆三眼銃,不知道為什麼卻沒有投入戰場。
在這裡,王省吾順帶也指出了護商隊裝備體系上的缺陷,那就是火器太少,火藥和槍子、炮子消耗太快。在碑院寺和大儀山兩戰結束後,護商隊的火藥儲備基本消耗殆盡,戰鬥力受到了很大削弱,因此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因此王省吾建議,以後火藥等消耗品應與糧食一樣進行儲備管理,防止仗沒打完,火藥鉛子先沒了,火銃變成了短矛。
他還呼籲儘快在前線部隊實現全部火器化。因為短矛能幹的,帶刺刀的火銃全能幹。火藥需要提前包裝成塊,進行防潮處理。如果裝備了大量炸藥包,戰場上便不會出現護商隊與土暴子一起投石頭擲梭鏢的尷尬場面。步兵營中編制中馬匹數量也要增加。即便在崎嶇的山區,馬匹仍然可以在偵查、通訊、運輸甚至追擊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
除了這些具體的戰術細節,王省吾還在總結中提到了兩個朱平槿關心的大問題。
一個是人口與田地;二個是讀書人的招攬。
王省吾道,與川西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反,川北的人口逃散極為嚴重,所以川北土地存在嚴重的拋荒,荒地幾乎隨處可見。又因為拋荒,所以川北極度缺糧,根本沒有在市場大規模購糧的可能。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土暴子的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