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一章 戰事檢討(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一章 戰事檢討(二) (1 / 2)

蜀王陵練兵場一側的校閱臺上,一組木架上擱著塊丈餘寬的黑漆木板。

年逾中年的吳泰在黑板上畫出了遼西走廊的大致地圖。波浪線代表的大海、尖角符號代表的山脈和四方圖案代表的城池,在地形圖上一目瞭然。

吳泰手中的細竹棍準確點中了一個四方圖案。

“諸位請看,這裡便是錦州!錦州雖是重鎮,可兵學上叫做什麼?”

“死地!”臺下一名年輕軍官叫道。

“何謂之死地?”吳泰問道。

這名年輕軍官從人叢中站了起來,臺下前排的朱平槿回頭一看,是這次蜀考中脫穎而出的一名成都書生,名叫張文江,現在是什邡縣護莊基幹中隊的見習監軍。

“錦州左依大海,右臨大山,強敵環攻,危亡之地也!”

張文江停頓了片刻,又補充道:“錦州距山海關四百里,僅有一狹長之走廊與之相連。祖大壽貿然前出錦州,韃子側攻其翼,四面環攻,則關寧軍後路自斷,軍必乏糧而自敗!”

這個張文江能見識到這一層,是不容易的,說明他認真研究過錦州地形的特點。朱平槿暗暗點頭。孫洪察言觀色,立即記下了張文江的名字。

臺上的吳泰同樣肯定了張文江的回答。

“祖大壽貿然築城於錦州,此其大敗之禍端也!”吳泰得出了他的第一個結論。

由於朝廷軍糧供應並不充分,更由於關寧軍的世襲將領們也是世襲地主,所以關寧軍對肥沃的錦州之地早已垂涎三尺。崇禎四年大淩河城慘敗之後,關寧軍一直對錦州念念不忘,不願守在寧遠城裡吃數量有限的皇糧。他們認為,只要築成錦州,便可控制遼西大片土地,還可繼續以此為由向朝廷討要大量軍餉,利令智昏之下,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把自己的軍隊帶入了一個死地。祖大壽被圍,不僅把關寧軍全部套牢,而且把朝廷有限的軍隊和軍費全部綁架了。

“洪督師持久之策,乍看穩固,不致慘敗,實謬之大矣。此其大敗之禍根也!”

吳泰語氣平和,卻如驚雷,攪亂了會場的氣氛。

自從天使駕到之後,成都的街談巷議便出現了一種說法,說洪督師主張持久之計,先守而後可戰;而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的一批京官,以供給困難,“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崇禎皇帝先贊同洪承疇等人的正確意見,可又在奸臣陳新甲等人的攛掇下,改變了初衷,派職方郎中張若騏前往寧遠監軍,督促進兵。洪承疇被圍松山,許多人便將責任算在了陳新甲、張若騏的頭上。朱平槿的將領們也聽過這些說法,當吳泰指責洪承疇持久方略大錯特錯之時,臺下便有了些騷動。

吳泰認為,錦州處於遼西走廊的東北端。如果依靠從山海關而來的陸路供應通道,不僅距離遠、損耗大,而更重要的是不安全,有被隨時截斷的危險。如今黃臺吉已經征服了蒙古各部,對遼西走廊已經形成了外線包圍的架勢,韃子騎兵可以選擇從遼西走廊的任一山間隘口殺出,從而截斷大明援軍的供應線。

因此,洪承疇只能透過海運,以遼海邊的寧遠城、覺華島以及連山驛附近的筆架山為後方屯糧所在。如要進攻錦州,距離松山最近的筆架山是錦州前線的最佳後勤起點。筆架山距離錦州和寧遠各大約八十里;距離松山大約六十里;距離杏山大約四十里;距離連山和高橋只有大約十餘里。所以,洪承疇選擇的後勤基地看起來並沒錯。

那洪承疇錯在哪兒?

“關寧軍需,已耗盡國力!聖上促戰,無奈之舉也!”

吳泰解釋道,洪承疇出關,自己便帶了十三萬人馬,加上寧遠、杏山、松山等地原駐防守軍,人數超過十五萬,馬匹約五萬,加上輔兵民夫,人數再多兩萬。

這些人馬每月要吃多少糧食呢?吳泰在黑板上當場為大家寫下了一個數字:糧八萬五千石,豆四萬五千石,草料一百萬捆。如果算上海上運輸有三成漂沒的慣例,那麼這個數字就增加到了糧十二萬石,豆六萬四千石,草料一百四十萬捆!

吳泰進一步解釋,按照洪承疇的方略,他必須等糧草齊備之後才能行動。可既然是海運,那麼糧船從天津衛和山東各個港口出發,到達筆架山的時間根本沒準。即便晚到了幾個月,那些負責運糧的地方官員依然可以輕鬆地把責任推到變幻莫測的大海身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