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二百九十章 戰事檢討(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二百九十章 戰事檢討(一) (1 / 2)

廖大亨、劉之勃和陳其赤三人有心當日即趕到蜀王府,向朱平槿奏報他們商量出的解決辦法,順便把銀子和糧食借到手。可惜許多庶務絆住了他們,讓他們難以成行。廖大亨只好先派趙師爺去蜀王府長史司通報,並說明明日一早二臺三司主要官員將集體覲見世子。

第二天一大早,當廖大亨和劉之勃率三司主要官員來到王府端禮門,早已迎候在外的右長史鄭安民和文案洪其惠卻笑著告訴廖大亨等人,世子到左護衛視察親兵去了。若是他們急於拿到世子的旨意,那不妨在端禮門前跪上一刻鐘。

這個混小子!廖大亨心裡罵了一句,還真擺出了我們求他包攬的架勢!可他一晃眼瞥見劉之勃已經端下烏紗、一撩官袍,扒在了地上,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個每秒一幀的慢動作,免冠在地,長跪不起。

四川二臺率數十名紅袍青袍官員免冠長跪於蜀王府端禮門太祖真容像之下,懇求蜀世子朱平槿借糧餉軍。這件轟動成都府的政治趣聞在半個時辰內傳遍了成都官場,半天之內傳遍了全成都市民。到了半夜,終於透過一名窯姐的紅唇,傳進了用朱平槿的銀子花天酒地的錦衣衛副千戶李存良的耳朵裡。

……

朱平槿溜到了左護衛蜀王陵的護商隊秘密軍事基地,是參加長平山之戰的檢討會。

參加這個檢討會的規模很大,除了參、監、後班子成員和第一、第二兩團的連級以上軍官,還有成都附近十幾個縣的護莊大隊和基幹中隊的幹部。朱平槿對戰場經驗總結的重視,可見一斑。

根據會議議程,原護商隊第三營第三連連長,現任儀隴縣護莊大隊大隊長王省吾,將代表護商隊第三營,率先接受世子賜予第三營“長平山英雄營”的錦旗和稱號。然後王省吾將向世子和參會人員做報告,詳細總結長平山之戰的經驗和教訓。但因為收到了松錦之戰的最新塘報,朱平槿臨時決定,要充分利用這次難得的集體學習機會。於是在授旗之後,總後勤部的第一副部長吳泰將先於王省吾就松錦之戰的幾個眾說紛紜的傳言進行解說。

早在七月初的松林山,吳泰就曾應朱平槿之邀,專門對松錦之戰的過程做了推演,並重點從後勤的角度論證了洪承疇的“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解圍錦州”的策略。朱平槿知道歷史的結局,但是他猜不到歷史的過程,所以他會創造條件,讓大家都來幫他猜。不幸的是,吳泰猜得很準。松錦之戰的最終結局,與他的推測驚人的相似。

在中國的地圖上,有兩個著名的走廊。一個是連線陝西、甘肅和西域的河西走廊,另一個便是接華北和東北的遼西走廊。這兩個走廊因為有軍事地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每到了亂世,就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為了一座能控制走廊的城寨的歸屬,無數將士殊死拼殺,死掉的人難以計數。走廊,就像一座歷史中永存的絞肉機,時不時便要開動起來,無情吞噬掉數以萬計的生命。

遼西走廊又稱榆關走廊,是溝通華北與東北內外的重要通道。

明朝以前,從東北到達華北的主要陸路通道是經朝陽縣沿大淩河谷到承德(注一)的古道。洪武年間,因為除遼西走廊外的所有北地均被蒙古殘餘勢力佔據,所以中山王徐達在河北、遼東之交界處設山海衛,創山海關。遼西走廊由此而興。此後因邊牆修築,大淩河谷的古道不能再隨意通行,遼西走廊的作用更是日漸突出。

經過三百年的營建,遼西走廊已經變成了一條縱深達四百餘里的堡壘長廊。

從遼西走廊的西南端頭——山海關向東北方向前進,右邊是大海,左邊是綿延的松嶺山,大路的前方全是連續不斷的屯堡和烽燧。從山海關到錦州的近四百里路程,便有廣寧中前所(今綏中前所)、廣寧前屯衛(今綏中前衛)、廣寧中後所(今綏中)、寧遠中右所(今興城沙後所)、寧遠衛(今興城)、連山驛(今連山)、寧遠中左所(今連山塔山)、杏山驛(今凌源杏山)、廣寧中屯所(今凌源松山)、廣寧中左屯衛(錦州)等十個大型堡壘,平均四十里便有一個。

距離遼西走廊的東北端頭——錦州城最近的堡壘,便是松山堡。松山雖名山,但它並不是山,而只是一個較高的土丘,佇立在一小塊平原上。從松山堡到錦州城只有十八里路,兩地之間還隔著一座大嶺山。翻過了大嶺山,山腳下還有兩條河:小淩河和女兒河。兩河就在錦州的南城下匯合,向東流出十里,便向南轉了一個彎,注入了茫茫的遼東灣。

站在大嶺山的山頭向北眺望,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錦州城。因此,大嶺山理所當然地成了明清雙方必爭之要地。

從崇禎十二年二月到崇禎十四年七月底,祖大壽被圍困在錦州已經整整兩年半了。這支曾經聲名顯赫的關寧鐵騎早已失去了他昔日的風采,變成了一群殘兵、疲兵和飢兵。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