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東進觀點的人主要是雅州出來的幹部和蜀地的宗室,如洪其惠、程翔鳳、曹三泰等人和宗室中的內江王。
雅州出來的幹部認為,東出夔門,順江而下,佔領富庶的湖廣、江西和南直,憑藉長江之險和江南之富與闖獻或韃子爭奪天下,可立於不敗之地。
內江王朱至沂則認為,只要佔領南京,就贏得了正位大寶的絕對資格,而太祖高皇帝當年就是這樣奪取的天下。
他們還認為,東進可以為四川的工商界提供巨大的投資空間,讓蜀王府、宗室和四川士紳百姓獲得鉅額財富,讓護國安民的政治理想用銀子和糧食包裹起來,增強其號召力和凝聚力。
因為東進主要依靠長江水道,所以主張東進這一派稱為江派。
持北上觀點的人主要有秦人宋氏兄弟、田騫以及曾在秦地任官的王府右長史鄭安民等人。
他們認為:秦地,民風剽悍;秦軍,天下勁兵。陝北一撮流寇,竟然能撼動大明江山。這與秦人善戰輕死、多馬善走有很大的關係。
他們還認為,從四川地理的特點和蜀地爭奪的歷史上看,蜀、漢不可分離,欲守蜀,必守漢。凡攻蜀,只有兩條路,一條在北,即漢中和隴右;另一條在東,即夔門。
秦地乃闖獻諸賊之老巢,如今肆虐巴山的土暴子便是秦賊餘脈。如果闖獻之一重佔秦地,巴山土暴子勢必死灰復燃,對四川構成致命威脅。所以,與其那時被迫起大軍與闖獻和土暴子爭奪漢中、隴右兩地,不如早些準備,儘快先敵佔領。
因為北上主要依靠快速機動的騎兵,所以主張北上的這一派稱為馬派。
持南下觀點的人主要有賀有義等部分幹部。
他們認為,秦地,是流賊土賊的老巢,向北要與賊人硬碰硬,這是四川的人力物力難以長期承受的;湖廣、南直,既是天下的財富重地,又是朝廷的政治中心之一,向東要侵佔朝廷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一定會與朝廷發生正面衝突,這樣會損傷世子統一天下的合法性和正統性。
向南則不然。
貴州、雲南、廣西和廣東四省,都是朝廷眼中的荒蠻煙瘴之地,力量十分空虛。雲南只有沐王府、廣西只有靖江王府,且都是郡王一級,兩廣則王府全無。
“先南後北,南佔北打”的戰略思路在蜀地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一個“四川填瀘州”,為蜀王府佈局全川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如果把這一戰略思路放大到全國範圍,那麼可以迅速攫取四省之利,為進取天下做好準備。
因為主張南下最堅決的賀有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做“向大海進軍”,所以主張南下的這一派自稱海派。
江、馬、海三派之爭,無疑會影響到蜀王府高幹們的人事格局。
孫洪出仕蜀王府之前,既無功名,也無家世背景。他很清楚,他與其他王府高官相比,他是最弱勢的。
賀家是世代將門,賀家將撐起了護國軍的半邊天;
舒家是世代書香,還有舒師傅這樣地位尊隆的世子傅;
高家是有兵有錢還有地盤的土司;
洪家和程家的背後站著雅州士紳,而雅州是蜀王府的財賦重地。
他甚至不能與鄭安民、宋氏兄弟和李崇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