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溪,又稱盤龍溪,是恩陽河的一條支流,在恩陽鎮注入恩陽河。
漁溪場因河得名。漁溪彎彎繞繞從東而來,與那條淤泥河床在漁溪場匯合,圍成了寬約三百步的河間地帶。
這塊河間地帶,形似一隻向東踢出的腳。其腳後跟和腳板心,便是漁溪場主要的繁華地帶——漁溪河邊的那條沿河街肆;腳尖處,是數十畝休耕的水泡田;而腳裸處,則是漁溪場附近地區最有名的寺廟——漁溪寺。
有兩條天然的河流充當護城河,這樣的地形特徵對於防守者是有利的,因為守軍只需留意“腳裸”的那面就夠了,可以大大節約防守兵力,增加防禦縱深。
然而悲哀的是漁溪和它的小支流都不是什麼大江大河。由於冬季乏水的緣故,漁溪河水面寬不過五六丈,水流既不深也不急,在水淺處甚至可以徒涉。支流早已斷流,只剩河心處的一股清水。如果沒了河岸邊的鬆軟淤泥,軍事上的地障作用還不如一條壕溝。因此,張奏凱在被廖大亨趕出保寧府入駐漁溪場之後,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來鞏固他新窩。
官軍的營壘,按照傳統的兵家下營之法,一人一步,計人數之多寡確定營壘大小。營壘外圍,由木柵、壕溝、鹿砦、土牆或磚牆等障礙物和掩蔽體組成;營壘的進出通道,佈置有距馬和盾車;營壘中央,同樣有壕溝、胸牆的工事,並設有望樓,插有大將旗和招搖旗,既是觀察平臺,又是指揮平臺。
張奏凱是老將,這次在漁溪場下營,他不僅遵循了古法,還利用地形地物構築了三層防線。
第一層防線是南北兩翼的兩個外圍據點。北邊是金寶寨,南面是漁溪河之南的橫亙山樑。一旦兩個外圍據點不能牽制住土暴子,那麼土暴子就會直逼二層防線。
第二層防線是主要防線,由三面河岸和北邊防線組成。漁溪河及支流,雖不險要,但也聊勝於無。張奏凱利用三面河岸壘起了寨牆、釘下了木柵,埋下了鹿砦,搭起了望樓。老竹削成的竹籤用糞水泡過,毒性極重。他在貴州吃過土人的虧,因此有樣學樣,在河岸邊的淤泥裡,埋下數萬根尖利的竹籤。上月二十七日,土暴子涉過支流對漁溪場東面防線發起進攻遭到慘敗,就與河灘上密集的竹籤陣有很大的關係。
北面防線沒有河流障礙,預判為土暴子的主攻方向,構築了更為完整的築壘體系。
漁溪寺和其東南百步距離的一座獨立院落,因為其牆高壁堅,被打造成了堡壘。鎮北防線,寬約三百步,東、西兩端抵住河岸,在中央與漁溪寺的東、西兩面寺牆相接,讓漁溪寺大半截突出於防線之外。其意圖,便是利用它高大的寺牆,成為北面防線的中樞,同時掩護防線的東、西兩翼。
第三層防線是核心防線,由漁溪場腳後跟處的五座大院組成。
漁溪河在此受到兩岸岩石的阻擋,不得已來了個大角度拐彎,形成一處水面較寬的洄水蕩。五座大院建在土坡上,身後河岸高聳,不易攀爬,兩側臨河,正面狹窄。巴山裡的大戶為了防備土賊,一般會將自家院牆修得又高又厚,所以這些院牆本身就是很好的防禦工事。只要將院子與院子之間用距馬、鹿砦和壕溝封鎖,便能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環形防線。
張奏凱在這幾座院子裡儲備了糧食、火藥、箭矢和水,他打算在土暴子突破外圍,而自己又無力恢復時,就退守由這幾座院子構成的核心防禦工事,死守待援。
……
二月初一,天光未現,四川兵備副使馬乾便起了床。他在僕人的侍候下草草梳洗,換上了赭紅色的官袍,然後騎上馬開始巡視營壘。
這幾日他出門巡營,總是在腰間掛上一柄寶劍。這樣一旦落入賊手,他就可用此劍自刎,為後世留下一個忠義盡節的美名。可他不肯穿上張奏凱送來的鎧甲。馬乾覺得,如今國難當頭,正需要他這樣的朝官儒士來激勵士兵們捨身不顧。大部分士兵都只有一件破爛的棉甲,憑什麼他一個躲在後面的文官要穿鎧甲?
馬乾剛出門,監紀同知楊明時便打馬從巷子裡追了出來。
“馬大人,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