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四百零八章 毛遂自薦(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四百零八章 毛遂自薦(二) (1 / 3)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入川,給四川軍民留下了很深的心裡陰影。

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張獻忠如颶風登陸一般,橫掃川東、川北、川南、川西各地。賀人龍、左良玉、猛如虎、李國奇、方國安五大鎮均被張獻忠先後擊破。無論是秦、楚、豫、川諸軍,均是一再敗績。至黃侯城大敗,在川官軍主客各部均無再戰之力了。至此,各地官府百姓對張獻忠已經恐懼到了極點,甚至說出張獻忠的名字便能起到嬰兒止啼的效果。

機敏的張獻忠當然很高興地發現了這一點。在真實歷史中,張獻忠於崇禎十七年正月莫名其妙地棄楚入川,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張獻忠相信:只要他入川的訊息一傳入蜀地,四川的官府便會望風而逃,而四川的百姓也會見旗而降。用不著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就可以佔領蜀地這塊王業之基,像劉漢對抗曹魏一樣,與北方的李自成、東方的南明一起,重演一段魏、蜀、吳的三國故事。

事實證明,張獻忠的想法成功了一半。他想到了開頭,但沒有想到結局。

在張獻忠佔領四川省府成都之前,可謂勢如破竹;在張獻忠佔領四川省府成都之後,蜀地漢夷軍民反而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出乎意料地進行了頑強抵抗,徹底打亂張獻忠經營四川、依託四川的戰略構想。李自成在京畿的迅速失敗和清軍經陝西的迅速南下,更是在一瞬間粉碎了張獻忠長期割據四川的迷夢,並且讓他死無葬身之地。而他殘存的軍隊,只好棄川入滇,開啟了大西軍歷史上最後的輝煌。

朱平槿對張獻忠的高度重視,正是因為朱平槿兩口子自身對張獻忠懷著很深的恐懼。除此以外,朱平槿手下與張獻忠交過手的大將,無一不是張獻忠的手下敗將,包括最近風頭正勁的廖大亨。現在,在朱平槿面前突然出現一位與張獻忠交過手,打過仗,並且佔了點小便宜的高階知識分子。以朱平槿一貫的務實作風,他豈能漠然待之?

……

內院的正房中,朱平槿與李長祥擺開了君臣奏對的架勢。陰魂不散的良醫正李諒德一聲不響地溜進來坐到了朱平槿側後,朱平槿不得不向來客說明這怪人是誰。

“……獻賊,狡悍之徒也,有利則爭,無利則去。其士卒多馬,慣於流徙;來去無定,疾行如風,是謂流賊。與此等賊戰,總宜以靜制動,最忌輕兵浪戰。

官府大軍守住州縣名城、山川要隘,團練鄉兵聚民築堡寨以自保,強將領數千精兵遊弋於城鎮堡寨之間,趁敵不備,驟而擊之,焉能不勝?兵不乏食而賊乏食;兵據城守而賊攻城;兵有耳目而賊聾瞎。如是,賊勢蹇(JIAN)矣!待強弱互換,大軍以強擊弱,焉能不勝?如是者,獻賊必亡也!”

“以先生之意,是眾團練、築碉樓,輕兵不可遠襲也?”

李長祥的結論讓朱平槿有些疑惑。

土匪是週期性饑饉的產物,用暴力恐怖手段求生存的武裝團體,因此以飽治飢,以暴平暴,總能收到實效。

但張獻忠並非單純的土匪。

張獻忠有明確的政治口號,有鮮明的鬥爭物件,有發動群眾的能力。像朱平槿這樣的大明宗室,落在他的手中一個也活不了。他以騾馬為足,運動速度極快,缺馬的官軍只能一般遠綴其後,根本跟不上他們的步伐。

所以,用堡寨來自保可以,用堡寨來限制他的機動則絕不可能。關寧軍在遼東築壘,耗費了大量金錢,依然不能限制韃子騎兵的四處遊弋,依然不能避免洪承疇的失敗。

再說大建堡寨成本極高。不要說

中國的大江南北了,就是在四川巴山周圍建立一條竹籬笆長牆來圍死困死土暴子,消耗人力物力也是驚人的。在四川人民普遍餓肚皮的時候去搞什麼堡寨,還不如搞點民生工程來得實惠。

面對朱平槿的疑惑,李長祥的對答無半點遲滯。

“非也。水無常形、兵無常勢,豈能一成不變乎?大軍利慎戰,輕兵利速戰。只要士紳百姓與官府同心同德,如此賊蹤難匿,賊食難尋。前有江河堅城,後有大軍緊攝,內有百姓鄉丁死守堡寨,流賊難流,焉得不敗?”

“先生說的好!流賊難流,關鍵就是這個‘流’字!而限制流賊之‘流’,要義是百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