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帝師之禮(一)
朱平槿躲在一個西南的小城裡算計崇禎皇帝。而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師,崇禎皇帝和他的臣子也在算計朱平槿。
崇禎十五年正月初一,京師迎來了難得的明媚燦爛的早晨。
昨日大雪,在京師大街小巷中壘起了積雪數尺,也把無數凍僵的屍體掩藏了起來。然而京師的中心,紫禁城巍峨殿宇包裹中的皇極殿廣場上,地面卻已經沒有了白色的痕跡。幾千地位低下的宦官宮女們,冒著嚴寒夙夜未眠地打掃積雪,就是為正月初一即將舉行的正旦大典,能給參加大典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帶來一些喜慶吉祥的氣氛。
迎著東昇的朝陽,早早趕到皇極殿廣場站班列隊的文武百官,頭戴梁冠,身著朝服,手持笏板,在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大臣周延儒的率領下,已經列隊完畢,就等著崇禎皇帝朱由檢帶著太子朱慈烺(LANG)以及諸皇子現身了。
作為從一品的首輔(注一),周延儒的位置在皇極殿之外、平臺之上。至於其他文官,則分列於他的左右和下面。世襲勳貴和武官們的隊伍,則在文官隊伍的右側。
周延儒,字玉繩,太湖西岸之宜興人。
萬曆四十一年,年僅二十歲的周延儒參加會試,高中第一。一月後參加殿試,狀元及第,成為戲文中的文曲星下凡。他披紅掛綵,打馬御街,飲宴瓊林,從此一舉成名。
此後,少年得志的周延儒入翰林院為修撰,遷右中允,掌司經局。不久升為少詹事,出掌南京翰林院。
崇禎即位,周延儒調回京師任禮部右侍郎。不久後,周延儒與溫體仁合謀,推翻了入閣人員的廷推結論,搞掉了東林大佬錢謙益等人。崇禎二年三月,皇帝拜周延儒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從此正式入閣。崇禎三年二月,皇帝加周延儒太子太保、改文淵閣大學士。九月,拜周延儒為首輔。
這一年,位極人臣的周延儒年僅三十七歲。
周延儒畢竟出身東林。他搞翻錢謙益,不過是為了個人利益。他的行為出發點與“素仇”東林的溫體仁完全不同。很快,周延儒便透過崇禎四年的會試,重新與東林黨和好如初。復社的黨主席張溥成為庶吉士,干將吳偉業則高中榜眼。當然,在修補與東林復社關係的同時,周延儒也沒忘夾點私貨——他的連襟陳於泰得了個廷對第一。
就在周延儒躺在東林復社一黨為他編織的保護網中悠然自得之時,他體味到了什麼叫做“官場險惡、宦海沉浮”。
周延儒的第一次宰相之路沒走幾步,就被以前的同夥溫體仁攻訐下臺。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正是因為皇帝發現了他與東林復社一黨關係密切。
此後張至發、薛國觀相繼為相,國勢愈加頹喪。此時,在老家蟄伏十二年之久的周延儒得到了他的學生復社領袖張溥、吳昌時等人的大力襄助,終於得到了皇帝重新賞識,並在去年九月到京,再為首輔。
然而,有些人可以共患難,卻不可以共享樂。周延儒身份的驟然變化,使他昨日的助力變成了今日的包袱。
張溥捏著周延儒的把柄,又自持有功,對他的政事橫加干涉。尤其是人事佈局,張溥對他一味苦逼。
周延儒臨行赴任前,張溥給了他兩份名單,一份任人,一份殺人,這成了他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好在張溥短命,去年他赴任不久,便在家鄉一命嗚呼。
禮部主事吳昌時現在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吳昌時又能從內廷打探到訊息,使他能隨時準確踹度聖意,至此恩寵日隆。
在被皇帝重新啟用後的短短几個月內,周延儒連續推出數道周氏新政,包括任用東林,革除弊政,詔還舊臣,追贈已故之臣等措施,得到了朝官和
士林主流輿論的眾口 交贊,使他在朝野聲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