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碼頭上,停著大大小小十餘條戰船。這其中有兩條戰船十分特殊。
因為它沒有船帆,船舷邊也沒有多少手拿長竹蒿的船伕,反倒是兩側船舷密密麻麻伸出了長長的船槳,像一隻在水上爬行的蜈蚣蟲。朱平槿給它取的名字,就叫“蜈蚣戰船”。
蜈蚣戰船是朱平槿在賀桂、王祖義的建議下於九月初重新設計的新式戰船,比原來水軍裝備的划子船大了許多。船長七丈一尺,寬一丈二尺,平底、方頭、方艄的中國傳統內河船舶樣式。
船首甲板上有一門可以在圓形座圈上旋轉的七斤銅炮。
船身中後段分作上中下三層。
下層是壓載艙和儲物艙,基本在水面以下。
中層是槳手艙,高不足六尺,左右舷側各有大槳九隻,每隻大槳由兩人划動。槳杆尾端鑽孔注鉛配重,保持船槳支撐點兩側的平衡。支撐點是由兩個銅軸承組成的萬向節,在靠岸或接舷近戰時可以快速解脫拉回,防止船槳折斷。
上層建築是個低矮的開放式的火力平臺。為了進一步降低重心,保持船身穩定,這個平臺只有一圈蒙著生牛皮的木製女牆和四根楠竹支撐的竹蓆篷,大小可以容納十五名火銃手兼炮手在上面打放。女牆四邊底部都開有炮口,地板上有預製的炮座,可以讓四門虎蹲小炮從炮口裡開火。
船尾是帶防護的舵手艙。舵手艙控制著帶多個菱形孔的半平衡舵。遇到淺灘沙洲,可以把舵提起來一截,防止擱淺。
蜈蚣戰船的速度略遜於輕巧細長的划子船,吃水更深。但比起官軍慣常使用的民船來,速度快、動作靈活、火力強大。
船首的七斤半銅炮是蜈蚣戰船的主戰裝備。在交戰中,七斤半銅炮可以憑人力控制四面旋轉,射界接近二百七十度,發射實心鐵彈、水軍專用的八枚大霰彈和一兩重的普通霰彈。
實心鐵彈能夠在七十步內輕易擊穿三百石糧船的船舷,雙倍裝藥後甚至可以從另外一側船舷打出去。
大霰彈裝一斤重的大炮子八枚,每顆炮子的大小如湯圓,所以士兵們又叫湯圓彈(注一)。這種湯圓彈可以在三十步內擊穿三百石糧船的一側船舷。
一兩重的霰彈是水陸通用普通裝備。裝十斤可在百步內打穿皮甲,對人體造成重創。
即便被迫接舷近戰,蜈蚣戰船也不吃虧。每艘船有槳手三十六,舵手兼竹篙手五,炮手、火銃手及軍官二十五,共計六十六人,裝備了虎蹲炮、火銃、火藥包和各式冷兵器。
四川的內河航運因為必須適應長江三峽的險灘和沱江、涪江等水淺沙多的河流,常見的大船也就三百石,載兵百人左右,裝備火銃、火箭和冷兵器。五百石和一千石的船不多,主要用在長江岷江主航道上。設計時預估,一艘蜈蚣戰船可以依靠其速度和火力,至少抵擋住兩艘三百石大船的攻擊。
但是,蜈蚣戰船的缺點同樣十分明顯:沒有任何生活設施,連全體船員一起睡覺打盹都不可能。若拉屎更慘,必須抓住繩子將光屁股伸出船舷。一個不小心,就要下江洗澡。
……
蜈蚣戰船上層的平臺上,寒冷的江風呼呼刮過朱平槿的臉龐。賀桂筆直地站在朱平槿身邊,一如他以前在謹德殿當作戰參謀一樣。
他指著兩側那些官軍水師的船道,“世子,別看他們的船比我們高大,只要是開闊流緩的水面,我們一艘可以打他們五艘!”
朱平槿很滿意賀桂的信心。他微笑道:“你想利用速度優勢,用大炮遠距交戰,讓他們不能近身,幹捱打不能還手!只是戰場環境複雜,任何一種預想都只是簡單化的東西,不能作為預測交戰的結果。兵士既要練習遠距炮戰,也要演練近距接舷戰。要預想到最壞的情況,如船體起火、擱淺、破損,或者被激流衝向下游等等。須知:事預之功則倍也!”
賀桂答道:“末將明白!只是如世子所言,要在實戰中才能練得精兵!”
“不會落下你們!”朱平槿哈哈笑起來,“這次讓你們千里行船趕來,就是讓你們參戰!一旦控制了渠江,就能把土暴子的陣勢一劈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