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叔在北門外遭遇,只是個影響不大的小插曲。即將領兵出征川北朱平槿自然一無所知。他現在唯一工作重心,便是軍事,便是勝利!
在做出動員決策的第三天早晨,朱平槿和廖大亨率領出徵軍的主力開出了成都府。提前得知訊息的十數萬成都百姓,在地方官府的精心組織下,齊聚北門內外,高調歡送護國軍出征,讓成立伊始的護國軍感受了一次火辣辣的川式熱情。
這次出征的部隊主體是護商隊第一團第一營、雙流縣護莊大隊參戰連和隸屬於蜀王府的土司兵。他們要麼駐紮在左護衛、要麼駐紮在雙流縣火器局,本來在動員後第二天就可出發。然而,世子和巡撫大人卻決定耽擱一天。耽擱的一天用在了哪兒?用在了駐紮在北教場那一千五百名官軍身上。
七月間,官府查抄了四川兵備陳士奇和巡鹽御史傅崇奇的家產,從中截留了部分銀兩用作新軍編練的費用。作為手掌軍權的四川巡撫廖大亨,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用公款練私兵的機會。他派出四川都指揮同知魯印昌和坐營參將曹勳兩人,募集強悍丁壯一千五百人組成了一營,號振武營。
魯印昌原世襲敘南衛指揮同知,在多年軍事生涯中因軍功逐步升到了四川都指揮同知。但四川都指揮同知是從二品高階武官,屬於流官系列,不能世襲。廖大亨令其練兵,主要是藉助魯印昌的官階、聲望及軍事才能。
曹勳則與魯印昌不同。曹勳出身於黎州所,軍功不彰,但做事踏實。他是廖大亨培養起來的心腹,是廖大亨控制這支軍隊的耳目。
現在廖大亨將這支軍隊的控制權主動交到朱平槿手裡,朱平槿當然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因為出兵時間緊迫,朱平槿選擇的消化方式不是細嚼慢嚥,而是張開血盆大口,來了個囫圇吞棗。
要整編,先清軍。總監部兵役局會同都司清軍衙門清點振武營的真實人數和裝備物質,人員總數有一千四百人多,有七十餘人跑了、死了或者病了。這個結果令朱平槿相當滿意。要知道,四川許多營兵不足編制人數的三成,上陣之前才到路上抓人充數。
該營的武器裝備也令朱平槿滿意。其火器有十餘門虎蹲炮,五百餘支火銃,但都是老款,製造質量和保養情況不容樂觀。火藥儲備很多,超三萬斤,只是許多已經受潮板結,不堪使用。其他武器包括刀槍、弓箭、盾牌齊備,但質量不高。防具一項,將領都有鎧甲,士兵則著棉甲,基本齊備。此外,該營裝備著一些傳統的大型障車,如雙輪盾車、刀架車和拒馬。馬匹情況也不錯,大約有戰馬六十餘匹,雜馬百餘。
清軍結果一出爐,參監兩部立即根據這個結果提出了整編方案。朱平槿與廖大亨一合計,肯定了這個整編方案:
虎蹲炮和火銃全部扣下,送回火器局重新打造。火藥也是這樣,送回火藥作重新粉碎顆粒化,進行防潮包裝。大型障車守城可以,野戰用不著,留在原地。
人員編成一個營部、三個步兵連,三個火銃連、一個虎蹲炮連、一個團屬騎兵排,一個營屬警衛排、一個團屬輜重連。營部番號為護國軍第八營,暫編入賀曾柄指揮的護商隊第一團戰鬥序列。魯印昌和曹勳分別享受正、副團級待遇,以便對應他們的官階。魯印昌任第一團副團長兼第八營營長,曹勳任副營長,王府派出營連兩級監軍。
第八營建制中包含三個步兵連。缺額的一個連,到達金堂縣後,由漢州護莊大隊參戰連改編補齊。
雙流縣護莊大隊是最早成立的幾個護莊隊之一,有老二連的種子,由於承擔警衛任務,編制一直較為完整。因為承擔火器局的警衛和試射任務,該大隊的參戰連近水樓臺先得月,全是火銃兵。在出發前,他們提光了火器局火銃作最近一個多月的全部產量,到達城外武侯祠旁的南較場後,與振武營中的火銃兵混編,重新編成四個火銃連。其中兩連全部使用新式火銃,由雙流縣護莊大隊大隊長,碧峰峽老二連的班長鄧四維指揮參戰。
剩下的兩個火銃連和虎蹲炮連則暫留左護衛基地進行訓練,等待重新裝備。
……
崇禎十四年臘月前七天,年僅十五歲的蜀世子朱平槿和四川巡撫廖大亨領兵從省城成都出發,踏上了出征川北川東的道路。算上年初的雅州、仁壽和彭山之行,這已經是朱平槿年內的第二次率軍遠征了。然而兩次出征,情況已經天壤之別。
年初他只有毫無戰鬥經驗的不足四百草標兵和十幾名護衛,主戰兵器是竹槍。戰鬥主力只好依賴朱平槿費盡心機換來的天全土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