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議題,是糧食問題?”
“對呀!知我者,老婆也!”
朱平槿正在恭維老婆,可一個突然閃過的火花激發了他的想象。
“等等,你說雲哥兒的同學都要求參軍?”
“對呀!你有什麼……”
“有什麼樣的老婆,就有什麼樣的老公。同理,有什麼樣的學生,就有什麼樣的老師……”
羅雨虹對朱平槿到處打啟發的行為非常不屑。
“人家請你吃飯,你卻端了人家的鍋!”
“我是在解決雲哥兒的老師再就業問題!”
朱平槿靠近老婆,努力為自己辯解:“現在什麼年代?社會風氣是什麼?一句話,重文輕武!能在這種不良風氣中教出一堆好戰分子,不簡單!不僅要用,而且要好好的用!你給我說說那老師,是私塾嗎?”
“我爹給雲哥兒找的學堂,有點像社群學校,但又不是義學。就是幾十家人都出份子錢,租了間房子,一起請了個老師。附近幾條街的娃娃都在那裡讀書,大大小小的一堆。我記得前年見過那老師一面,身材高大,說話倒是輕言細語,文質彬彬,其他沒印象了。聽說那老師的祖上擔過糞水,結果在考場門口被打了出來……不過我覺得,最好公開向社會招聘,這樣才能大量的,公平公正的發現人才。”
“你那是批次生產,我這是私人訂製!”朱平槿滿不在乎,“什麼時候你讓他投帖子拜見。”
“行。接著說糧食問題。”
“第二個問題談糧食。糧食問題的表象是人多糧少,糧價高企,其根源是天災人禍,耕地拋荒,農民耕種積極性很低,其實質是人口需求與糧食產量之間的矛盾!
按照目前的糧食單產水平,一人四畝耕地,少了便要餓飯,更不可能發展,這就是人口與耕地之間的“溫飽常數”。在目前嚴峻的情況下,談溫飽已經太奢侈了,我想談的是“生死常數”。
四川全省有十三府、六直隸州、十五州、一百一十一縣,還有宣撫司一、安撫司一、長官司十六。此外還有軍民衛若干。李師爺給我查了布政司的存檔數字,說是四川有三百萬丁(注一),一千三百四十萬畝耕地。萬曆十年(注二)條鞭之後,按糧額倒估,一下就多出了兩千萬畝耕地,總數大約三千萬(注三)。
程翔鳳是個有心人。他主動查了史籍,說前朝北南兩宋四川的耕地大約穩定在四五十萬頃。我記得後來清朝四川的耕地也有四五十萬頃,這也許便是前工業時代四川耕地的極限。
耕地數和人口數都有了,但是我卻不敢相信。為什麼?耕地數字可能準確性高些,人口數字就是滿天亂飛!
洪武年間的人口統計資料,四川是六百萬。如今三百年承平過去,反倒剩了三百萬?嘉靖二十一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四川是四百萬。幾十年過去,反倒少了一百萬?這既不合邏輯,更不合常識嘛!
那三百萬丁的資料怎麼來的?李師爺解釋了,那只是官府納糧交稅的數字!蜀王府的都不交稅,難道我們不是人?成都駐軍六衛都屬軍籍,也不納稅,難道他們也不是人?土司只貢不稅,人口同樣沒有統計。李師爺還解釋,歷朝歷代都有大量逃避稅收的隱戶。萬曆條鞭時,把人頭稅納入了田賦。官府不按人頭收稅,就喪失了人口統計的積極性。為了省事省錢,衙門往往照抄以前的資料上報……”
“這是資料腐敗!”羅雨虹冷冷插話,“一趟雅州之行我才明白:原來明朝是被貪腐的官紳搞垮的!”
注一:曹樹基《中國人口志》,四川人口在萬曆年間達到頂峰,然後因戰亂、天災和瘟疫等原因逐漸下降,估算明末全國總人口為1.5億,其中四川人口為735萬。
注二:萬曆清丈,四川完成的時間為萬曆十年至十一年。
四川地方誌中引用了一個數字,說1578年(萬曆六年)四川耕地面積為13.4萬頃。明清之際的戰亂之後,四川僅餘耕地一萬頃。按兩畝地養活一個人的極限狀態推算,萬曆初四川人口為670萬人,清初人口為50萬人。較之先前670萬的數字,減少了92.5%。可見四川地方史料中關於四川人口在明清之際,“十去九五”的記載非常準確。至康熙末年,四川的耕地總數已經全面恢復,並在明朝的基礎上有所增加。至雍正年,耕地數進一步擴張,此後便基本保持了穩定。
注三:響木未能查到條鞭之後的四川耕地數,以糧額估算約三千萬畝。有文獻稱,應為三千九百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