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師傅的考題出自《孟子》。
考《孟子》,沒有什麼錯,朱平槿一聽放下心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與五經一起都是大明科舉的標準教科書。
但是朱平槿沒有料想到,他在政治上極力推崇的老祖宗太祖朱元璋與這個孟子曾經有過節。朱元璋不僅下詔取消了孟子亞聖的名號,而且取消了孟子配享孔廟的資格。後來大臣錢唐死諫,朱元璋不得不廢止詔書。一年後並不甘心的朱元璋又讓翰林學士劉三吾搞過一個《孟子節文》,“抑揚太過者八十五條,其餘一百七十條,悉頒之中外校官,俾讀是書者,知所本旨。(注一)”
只是這個《孟子節文》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前,就予以廢止。此後《孟子節文》一事就成了歷史長河中又一段公案,而《孟子節文》一書經過近三百年的歲月滄桑,早已散失殆盡,保留下來的已經屬於珍本了。
瀘州大儒舒師傅沒有看過這本節文,藏書萬卷的朱平槿也沒有看過這本節文。如果兩人看過,就會赫然發現舒老兒的考題正是《孟子節文》中節掉之處。
注意到世子悄悄長出一口氣,舒師傅神色不禁一黯。當老師的,講究“弟子三千,不如一人。”自己桃李無數,這個上頭坐著的麻袍少年,才是他自己一生乃至舒氏一門的榮耀。要想名垂青史,也得靠這個少年。只是舒師傅既有蜀中大儒之名,豈會輕易將自己情緒表露出來。他裝作啥都沒看見,緩緩問朱平槿道,“老夫出題,世子可知何意?”
“老兒想考較鄙人?”朱平槿剛放鬆的神經又緊繃起來。這段文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講的是梁惠王(魏惠王)問孟子,如何讓國家雪恥圖強。孟子直截了當向梁惠王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張,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強化生產;教化德育,孝悌中信,國家無論大小都可以發展起來,弱國最終可以戰勝強國。所以最後孟子向梁惠王得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仁者無敵。王請勿疑!”這篇文章不知是在初中、高中還是在舒師傅這裡學習過,總之蜀王府嫡長子、大學高材生朱平槿能倒背如流。舒師傅一提出問題,朱平槿沒一會兒便反應過來,老兒既是在變相勸諫,要我施行仁政;也是在借這種方式向眾考生乃至整個蜀地宣示,蜀王府推崇提倡“仁政”。只是這樣直白回答太沒有機鋒碰撞的意味了。朱平槿目前心情好,於是給舒師傅開了一個玩笑,反問道,“本世子提倡護國安民,可謂‘仁’乎?亦能無敵乎?”
聽到弟子如是說,舒師傅終於在心裡放下了一塊石頭。要是皇城壩上千餘人都能答出的一道題,自己親手教了若干年的弟子反而答不出,那不是丟王府的臉,而是丟他這個世子傅的臉。不過這個弟子的心思過於老成縝密,對自己這個師傅還有點不放心,讓舒師傅覺得有些悲哀。不就是自家是個世代書香嗎?那些處處與世子唱反調的多是世代官宦書香,這個多疑的少年便沒由來懷疑到自家。可他明明懷疑了,還偏偏不說,只是留在心頭打肚皮官司,這讓舒師傅很不舒服。趁此機會,舒師傅決定多問一句。
“至聖之仁,齊禮也;亞聖之仁,強國也;程朱之仁,入理也;陽明之仁,出心也。”舒師傅問道,“不知世子之仁,何如也?”
這是在問我志向啊!朱平槿立即感受到了師傅的用意。這不是舒老兒一個人問,而是他代表整個舒氏家族在問,代表他的所有學生們在問,甚至是代表四川知識界在問,代表包括第一副總監軍舒國平、納溪代理知縣舒國信、政策研究室舒國明、舒國志、潼川直隸州一把手李崇文、天全土司瀘州判官高登泰、副總參謀長兼天全土司營首領高安泰,以及總參謀長賀有義等一幫王府重臣在問……想到賀有義,朱平槿在心中輕輕將他的名字劃掉了。如果自己的回答不合格,或者是不符合舒老兒心中的標答,那後果……朱平槿突然猶豫起來。應不應該現在回答舒師傅?如果回答,又該如何回答?他該不該把自己的心中的真實想法告訴舒師傅?告訴他,你列舉的“仁”,沒有一個是我心中的“仁”?
朱平槿緩緩站了起來,信步走出了大殿。皇城壩在他眼前清晰起來,眾多考生的形象逐漸映入他的眼簾。有襴衫儒巾的,也有深衣幅巾的,還有直綴方笠的,更有布衣包頭的——整個一個大明中下層讀書人的總集合。他們都在自己開出的優厚俸祿面前規規矩矩,秉筆應試,為的是什麼?難道都是為了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或許十五歲的朱平槿會如是天真,可心理年齡四十歲的朱平槿絕對不會如此幼稚!那些人蜂擁而至,絕大多數還不是為了金錢、地位、為了出人頭地,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更體面嗎?
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沒有哪一個成熟的國家統治者會否認這一點。不僅不會否認,而且還要在國家層面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給天下一個表率。子又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也是古往今來的一個真理。“人性都是自私的”,甚至成為了西方經濟學的奠基石。
兩個子曰,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又或者兩個皆是真的?如果兩個皆是真的,那又如何看待這個複雜而多變的人性?又如何面對這個由複雜而多變人性構成的古老文明?
朱平槿心裡沒有答案。
世子的猶豫和躊躇,被他的師傅和大臣看在眼裡。
舒師傅難免有些失望:天下大亂方起,明眼人一望可知。五行不定,定會輸得乾乾淨淨。有答案,即便是錯的,也比沒有答案強。如果世子願意虛心向自己這個師傅請教,這倒是拉近師生關係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