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七十六章 十面埋伏(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七十六章 十面埋伏(一) (1 / 3)

《尚書禹貢》道:岷山導江。

長江八大支流之一的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她一直被當作長江的正源。直到若干年前,江浙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瘋狂驢友名叫徐霞客的實地查考了,才提出一個假說,稱金沙江才是長江正源。

然而,這個假說既無法證實,也毫無證實的必要。因為誰是長江他媽,關那些吃不飽肚子的老百姓屁事。所以這事一直拖了下來,無人理會。直到朱平槿的前世,金沙江這個出身低賤的宮女依靠水文學家作弊,把金沙江她媽沱沱河的地下伏流長度一併算上,這才生生從岷江懷裡奪走了長江這個孩子。

當然,金沙江的所作所為,也為她自己的身世蒙上了陰影。很快又有其他專家懷著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高調宣稱沱沱河也不是金沙江她媽。她真正的媽是一名藏族姑娘,名叫當曲。所以,關於長江他媽和他姥姥的故事,就是一出標準的宮斗大戲。

崇禎十四年正月間,岷江還沒有感受到來自金沙江的威脅。她依然以王者的風範,以華貴雍容的姿態,將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良田納入自己的懷抱。

岷江出岷山之後,在灌縣(今都江堰市)被著名的都江堰一剖為二:西邊外江和東邊的內江。外江經新津縣、彭山縣、眉州等地流往嘉定州,在嘉定州與青衣江和大渡河匯合成岷江。內江灌入寶瓶口後,又被距離不遠處的幾座石堰逐次分流,讓它一分為四:

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

這四條內河像撐開的四根指頭一樣呈扇形展開,又如開枝散葉一般分出更多更細的河流。

江安河、走馬河的主流分別流經成都府的南北,又在成都府東南著名的合江亭匯合,一起構成了成都府南北東三面的護城河。合流之後的岷江內江一路向南,經雙流、新津兩縣,最後在新津縣境內的江口鎮重新匯入岷江主流。

然而,柏條河、蒲陽河卻最終脫離了岷江流域,匯入了長江的另一支流——沱江,最後在瀘州與長江的主流匯合(注一)。

成都平原因岷江而生,卻因都江堰而興。密佈的灌溉網路,覆蓋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將此地變成了水旱不侵饑饉不知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灌區有十一個縣,這十一縣分別是: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灌縣(今都江堰市)、郫縣、溫江縣、新繁縣(65年與新都縣合併,縣治今新都區新繁鎮)、新都縣、彭縣、崇寧縣(58年撤銷,縣治今郫縣唐昌鎮)和金堂縣。

這些地區開堰灌田的歷史有兩千多年,沉積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肥沃紫土。富含礦物的高山泥沙被激流衝擊下來,又在平原上沉積為沃土。當它們被鋒利的犁刀翻開,光滑的斷面被陽光照耀,可以反射出絲絲點點的金屬光芒。毫無疑問,這些地區是四川農業的精華,而蜀藩一宗佔據了其中七八成的土地。都江堰灌區的十一個縣,分佈著大小三百多個王莊。各莊輪流進貢一次,竟然可以從年頭排到年尾!

岷江不僅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灌溉水源,也是成都府主要的水路交通幹線。水量充沛的時候,大型的江船在敘州府從長江折入岷江,不僅可以直達成都府的南、北、東三門,而且還可以經岷江的各條支流到達成都西南的雅、眉、嘉定等數十州縣。

大詩人杜甫在成都府寫下的千古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便是這一勝境的真實寫照。只是由於這幾年吏治腐敗,都江堰歲修不行。內江淤塞嚴重,讓原本“外四內六”的分水比例倒過來變成了“外六內四”,在枯水季節還出現過內江見底的情況,給灌區的農業和水運都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好在今年春天並沒有持續去年的旱情。

正月間本是一年中的枯水季節,內江依舊能保持著十幾丈寬的水面,這意味著載重百石的小船可以輕鬆航行。載重百石的平底木船吃水不足三尺,只要不是險灘激流,大多數的河流都是來去自如的。

這次蜀王府向仁壽縣送糧,由王妃身邊的大太監曹義誠親自組織安排,主力船型便是百石糧船。

糧食大多儲藏在各個王莊裡,但是這些王莊絕大多數又分佈在灌區的十一個縣。要把分散在各地的王莊糧食運到斷糧的仁壽縣,曹義誠選取的運糧方式就是走水路。

具體方案大致是:先利用王莊間縱橫交錯的河流灌渠,將各王莊倉庫儲存的糧食用大小不等的船運到內江和外江碼頭,然後根據需要,把小船糧食轉運到百石甚至更大的糧船上去。

大型糧船順岷江內外兩江而下,既快捷又安穩。在眉州碼頭靠岸後,再透過陸路轉運。因為縮短了運輸線首尾兩端的陸路運輸距離,所以總的運輸成本和時間都可以大為節約。

由於今年各地不太平,曹義誠還規定,至少要湊齊百條船才能結伴出發。每一次運糧都要有官兵押運。為此,王妃甚至專門知會王爺,從蜀王左護衛抽調了一支二百餘人的隊伍,由一位劉姓百戶率領,為船隊沿途護航。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