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陳宮與徐庶看來,卻是根本沒有這種事。
先生何等大才?一舉一動皆有其用意!
更何況他們最先了解的語文一冊之中,這又是何等重要的東西?這識字之術為何排在最前面?
李餘看著兩人的動作,就知道這兩人絕對是又想岔了。
李餘之所以讓這兩人不要提,只是因為自己確實沒有教劉辯什麼罷了,開口想要解釋一下,但最終卻還是沒有開口。
現在李餘的話,對他們已經沒有半點作用了,往差處說的話,只會被他們認為是自謙,往好處說的話,更是會被這些人誇大。
與其如此不如閉嘴算了,就讓他們這麼以為吧,反正都是要死的,管這麼多做什麼?
第二日一早,大軍開始啟程。
當大軍行進之時,百姓皆在路邊相送。
以往這些百姓在遇見大軍的時候,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張遼麾下的大軍卻是不同。
張遼自從歸附李餘之後,張遼就在李餘的命令之下,開始嚴格約束士卒,不可搶奪百姓財物。
要知道打仗往往打的其實就是士氣,而最簡單就能提升士氣的手段是什麼?
自然是就是承諾士卒,破城之後大索三日,搶掠無罪之類的。
然而李餘卻是怎麼也不允許張遼麾下計程車卒搶掠,甚至有人敢搶掠,就直接斬了。
這一點張遼起初並不理解,然而如今卻是終於明白了為什麼。
這一次出征,百姓不僅沒有退避,而是因為張遼軍中良好的軍紀,與李餘的名聲。
百姓竟然自發的為大軍運送糧草,以及各種動作支援前線將士。
這讓原本人數就不多的大軍,可以儘可能的騰出手來,不必為押送物資而花費人手。
甚至當呂布到了陽翟之後,當地的百姓聽說是李少府麾下大軍,不僅沒有跑,甚至還出了不少青壯,為大軍協助守城。
張遼看向李餘不由得讚歎道,不愧是先生,對百姓如此,其他的各種便利,就會接踵而至。
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潤物細無聲之所為。
當李餘走出的時候,兩側的百姓皆朝著李餘行禮,其中有不少學習了李餘寫下的識字之法的人,更是對李餘行弟子之禮。
就在這時前方傳來了一陣聲響,李餘看向前方,這才發現是何太后和劉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