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41 靜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41 靜室 (3 / 3)

“尊使剛才說,子貢‘合乎時宜’,因此可稱最賢。現今也是如春秋、戰國一樣的亂世,立身亂世之中,而卻講究‘禮儀’?這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了呢?”

“禮者,君之大柄;儀者,使上下有序。禮儀之邦,誠而且信。用禮儀治國,百姓會安居樂業;用禮儀行諸侯,諸侯會不懷疑。”

“禮儀?誠信?你的解釋倒是有趣。”

“我主寬宏誠信,人所共知。請問明公,我家主公的信您也看過了,不知道您對此是怎樣以為的?”

朱元璋一笑,不答反問,說道:“燕王手下,如尊使者幾人?”

“從哲智謀不及洪繼勳,篤行不及姚好古;政事不如吳鶴年,耿直不如方補真;文學遠遜顏之希,經濟難比羅李郎。國用安飽讀宿儒,潘賢二臨機應變。文武雙全有羅國器、楊行健、鞠勝、李溢,智勇足備有文華國、陳虎、趙過、慶千興。姬宗周嫻熟辭令;王宗哲通曉禮儀。其它比如佟生養、鄧承志、陳猱頭、畢千牛、張歹兒、李子繁、楊萬虎、劉楊、陳牌子、高延世、郭從龍、傅友德、柳三郎等等忠義慷慨的英傑,動以百數,譬如粲爛繁星,數不勝數。……,如從哲不才之輩,不可勝計。”

朱元璋頷首,說道:“尊使本為浙產,是浙江人,現在海東任事,遠離家鄉。你的哥哥希哲曾告訴過我,說你的父親年事已高,你的母親獨處家中。我沒讀過什麼書,卻也聽說過‘父母在,不遠遊’。如尊使所說,燕王手下人才輩出,也不差你一個,何不就此留在金陵?一來,我與燕王同為宋臣,你也不算另投別主;二來,浙江距離金陵甚近,你還可以常常回家探親,甚至把父母接來也可。兩全其美。至若燕王那裡,我可以寫封信去,燕王有君子的雅量,料來也必不會反對。中涵以為如何?”

卻是朱元璋起了愛才之心。

但他忽出此問,卻也是大出了方從哲的意料。他先是愕然,跟著鎮定下來,說道:“從哲已與燕王定了主臣的名分,道義所在,雖蒙明公錯愛,請恕從哲不敢答應。正如從哲的兄長希哲現在明公幕府中,從哲的不留,正比如希哲的不往。儘管說‘父母在,不遠遊’,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當此亂世,為百姓求生,為天下立太平,亦然聖人的教導。”

朱元璋嘆道:“燕王得人,乃至於斯!”

夜色沉沉,已經五更。

雨水落在庭上,風涼如水。因為漸漸下大,雨聲已不再是點點滴滴,而是響成了一片,似從遠遠的地方傳來,又彷彿近在咫尺。放在室內案几上的茶水已涼。陳遇示意侍女將之潑去,換上新茶。青瓷的茶碗,紅漆的案面。茶碗裡茶葉根根豎立,漂浮水中,熱氣蒸氳,與燭光混成一處。

除了雨聲之外,吳國公府中一片寂靜。

方從哲從容答道:“我主有驅除韃虜、恢復漢家衣冠的志向,所以眾士仰慕。這和明公所以能得到江南、淮泗英才的投效是一樣的道理。”

這一句回答的很合適,既稱讚了自家的主公,又不露聲色地捧了朱元璋。且把話題重又拉回到了他出使的本意上。

朱元璋不覺莞爾,但卻還是不肯轉入正題,笑道:“‘驅除韃虜、恢復漢家衣冠’?說實話,我對你家主公聞名已久,只是可惜至今尚且沒有機會能得一見。請問尊使,燕王的為人和志向如何?”

“我主燕王,轄萬里之地,理億兆之民。一舉一動,皆如日月之行,為眾人仰望。每有一個決定,都會關係到全省百姓的禍福。因此,燕王的為人寬大為懷,時刻以蒼生為念。而燕王的志向自然便是想要稱其所職,不致愧對百姓,有失朝廷寄託。故而,每有小錯,必定改之。”

這一句的回答更是合適。一方面點明瞭鄧舍的為人和志向,是想要做一個稱職的人君;另一方面也很坦率地說出“人無完人”,有時候鄧舍也會犯下小錯,但是很快必然就會“改之”。這要比單純的讚譽更容易令人接受和相信,不止無損鄧舍的形象,實則賦予人性,相反給了美化。

朱元璋和陳遇對視一眼,擊節讚歎,說道:“尊使欲效子貢之志,果然有子貢的才幹。”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朱元璋此話是在誇獎方從哲,更也是在稱讚鄧舍。他正襟危坐,說道:“尊使來我金陵,有何以教我?”

從他見方從哲開始,先是試探方從哲的真實才幹,接著打聽山東的人物風土,最後詢問鄧舍的為人志向。在經過一番瞭解和鋪墊後,終將話題言歸正傳。

方從哲頓時精神一振,開篇第一句話,如此說道:“明公坐擁金陵,此虎距龍盤之地。”風聲雨聲,夜色星光。靜室對談,剛入正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