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30 姚平章老成謀國事,趙左丞振奮將士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30 姚平章老成謀國事,趙左丞振奮將士氣 (1 / 4)

鄧承志怎麼與姚好古“不謀而合”?

卻是就在昨日,鄧舍剛剛收到姚好古的回信,——前番針對洪繼勳所提出的“引蛇出洞”計,鄧舍特地寫了封書信送去南韓詢問姚好古的意見。益都到南韓路途迢遠,雖然可走海路,但一來一去,包括姚好古也需要時間思考,用去的時日著實不少,故此回信剛剛送來。

姚好古的回信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他圍繞“引蛇出洞”做出了種種的分析。從國力到前線將士的戰力,又從遼東、南韓、朝鮮的內政到淮泗、浙西可能會因此而引發的變化,種種般般,分析得很詳細,假設了好幾種可能性。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淮泗若安,則此計可行。淮泗不定,此計難為。”

——“淮泗若安”的意思,不是說要先把淮泗全打下來,而是說需要保證徐州、宿州安穩。有了這兩個插在淮泗的釘子,就可監視浙西、河南乃至金陵等等方向。如此,方可保證在用計時,南邊不會發生邊患。

並在第一部分的結尾,他補充說道:“如能縱橫金陵、安豐,東壓浙西、西制河南,除察罕之羽翼;中又有我徐、宿為中流砥柱,保南疆之安穩,則北取大都、引蛇出洞,十拿九穩!就算計不能行,也絕無危險。”

也就是說,如果能聯合金陵、安豐一起行動的話,那就更好了。至少,就算察罕不上當,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對這一點,鄧舍是深以為然的。

——他不但深以為然,並且在這方面他其實也已經做了很多。之前,劉福通來借兵,為什麼聽從洪繼勳的意見,借給了他?不就正是為了一方面穩住金陵(使其短時間內無法覬覦徐、宿),同時另一方面逼壓河南?

換而言之,在這個方面,姚好古事實上和洪繼勳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而又至於“淮泗若安”,正如鄧舍對鄧承志說的話:“將有楊萬虎,文有楊行健,我對徐州、宿州總算可以放心了。”雖為新得之地,但一來有虎將鎮壓,二來有能臣治理,“淮泗也可算是已經安了”。

也即是說,儘管最終到底行不行“引蛇出洞”計,到現在為止,鄧舍還沒有做出決定,但就姚好古所認為的“欲行此計,必須實現的前提條件”,就目前形勢而言,不但已經滿足,而且十分滿足。

……

接下來,姚好古筆鋒一轉,又從這個方面盪出,轉而說及了眼下。也就是他信中的第二部分。——他提到了李察罕。

“臣聞,察罕帖木兒現屯軍曹州。主將攜孤軍、屯殺場,自陷生死之地,何其愚也!但是對主公來說,臣竊以為,這卻是一個大好的良機!臣也知道,如今前線的將士征戰已久,皆疲憊,如果強用之,也許徒勞無功。可是,放著察罕在眼皮子底下,卻怎麼能將之輕易放走!

“而若憂攻之不勝,則臣以為,攻之不勝則可圍之,圍之不勝則可牽之。如能牽之,則等到施行‘引蛇出洞’策時,必事半功倍。”

他這一番話究其意思,簡單可以概括:“正瞌睡送來個枕頭。主公正打算要用‘引蛇出洞’策,李察罕便就主動出了洞。儘管現在也許時機不成熟,還不能施行‘引蛇出洞’,但卻也絕不能將之輕易放走。豈有蛇出了洞再任之回去的道理?便是打不贏,只要能將他拖住,就是成功。”

說得很有道理。

——鄧承志和姚好古的“不謀而合”,就是不謀而合在了這裡。雖然鄧承志不知道“引蛇出洞”策,但卻也看到了察罕屯軍曹州、遲遲不走,對海東來講是個難得的“斬首”良機。

……

接下來,姚好古又從攻擊察罕出發,引出了另一種也許會出現的可能。

他這樣寫道:“我軍若擊察罕、圍曹州,則河北等地的察罕軍馬必往馳援。而一旦他們馳援,河北便會空虛,蒙元的京畿便會空虛!待其時也,主公可再令陳平章從遼西出、徑入關內,必可勢如破竹。

“如此一來,察罕顧此失彼,定會以為主公之意實在大都,必然誓死突圍。絕路之軍,不可硬敵,我軍可詐敗,縱其突圍。

“突圍後,何去何從?察罕梟雄,誠如洪右丞推測,十之八九會犯我益都,圍魏救趙。大凡人急怒則少思,到的那時,可再使徐、宿諸將詐降;察罕急怒,定難深思,聞其降也、願為內應,勢必如久旱而見雲霓,深信不疑。到的那時,‘引蛇出洞’策,自然成矣!”

先圍曹州,再打大都,給察罕帖木兒造成一個“聲東擊西”的假象;繼而命徐、宿諸將詐降,誘其深入,全軍圍攻,殺之後快!

——用兵之道在虛虛實實,姚好古此計可謂深得兵法三味。連著用了兩次“聲東擊西”,只不過一次是假的,一次是真的。圍曹州、打大都,這是一次聲東擊西,可這個“聲東擊西”是做給李察罕看的,其實是假的。真正的“聲東擊西”則是表面上攻打大都,實際上意在察罕。

鄧舍最初看到此處時,以他用兵的老練,猶且忍不住拍案叫絕。

……

姚好古的信到此為止,在信末,他寫道:“方今宇內,南北諸侯,唯察罕天下勁敵。主公此策若能成功,則天下大勢、鹿死誰手,吾已知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