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26 議定盟約陳饒賣力,十里送行依依不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6 議定盟約陳饒賣力,十里送行依依不捨 (1 / 4)

安豐使者到金陵,一道詔書問借兵。朱元璋到底是不是進退兩難,暫且不說。卻便在同時,浙西松江府裡,張士誠卻已經“左右為難”了。

他為難什麼?

李察罕解圍曹州前,聽了封帖木的建議,曾遣過一使者前往浙西、去與張士誠結盟。

他當時駐軍在李家道,從李家道到松江雖說不是太遠,但中間一則跋山涉水、要得橫渡黃河;二則,更需透過幾處燕軍、吳軍的地盤,行程甚是不易,路上耽擱了不少的時間,故此,便在數日前剛剛入了蘇州城。

這李察罕和張士誠沒有直接打過交道,但透過其它的一些間接渠道,對彼此都早有耳聞並比較熟悉。

便在年前,淮南、浙西有兩個名士,一個名叫“汪同”,一個名叫“史椿”的,曾專門去拜見過李察罕。

兩下說起張士誠,李察罕對士誠有這麼一個評語:“張士誠非忠於國家者”,並說,“中原事定,平江南當自姑蘇始”。

當時,汪同剛剛升了官兒,“拜淮南行省左丞”,李察罕因而又勉勵他和史椿說:“君與史君宜協力焉”。——協力什麼?你們兩個人要努力在淮南發展勢力,等到我大軍南下、平定姑蘇時,助我一臂之力。

從李察罕的這番話,其實可以看出:他對張士誠沒有什麼好印象,對張士誠“名雖投降,實則陰持兩端”的本質看得非常清楚。

這一次,當他決定遣使去與張士誠結盟時,王保保曾大力反對,說張士誠“心懷二志,父帥豈能與這等人結盟”?他答道:“謀大事不拘小節”。

——這幾個字、這一句話,當時說來看似顧全大局,但實際上卻是充滿無奈。張士誠的本質他一清二楚,對張士誠的為人他也十分不齒。王保保都瞧不起張士誠,想他李察罕何等英雄?更不會瞧得起士誠。

可事已至此,為了挽回頹勢,卻又不得不主動提出與之結盟。多憋屈!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無奈,卻也由此能看得出李察罕“能進能退”,的確是一個天下英雄。正所謂“尺蠖之屈,求其信也,龍蛇之得以存身也”。

……

李察罕麾下本來文武濟濟,但一來,歷經鏖戰,接連折損;二者,他此次千里馳援曹州,大本營不能不留人鎮守,所以,這番隨行跟從的謀士主要只有李惟馨一個。

遣使浙西固然重要,可總不能因此就把“首席謀士”派出。

況且,又也正如王保保所言:“父帥主動去與士誠盟約已是放下身段,若是反而再被士誠拒絕,豈不自討其辱?一旦訊息傳出,教鄧賊知曉,其勢必更喧囂”!——這一層也確實不可不慮。故而,選使者時,他揀來揀去,好生為難,最終選中了一人,名叫李惟德,卻是李惟馨的兄弟。

這李惟德,在察罕軍中的官職不高,只不過是個鎮撫而已,可因了李惟馨的關係,平日卻也十分得寵,是個“能說的上話”的人。

派他去,有兩個好處。其一,他地位不高,若是此番結盟被張士誠拒絕,麵皮上不致太難堪;其二,他是李惟馨的弟弟,李惟馨乃察罕謀主,若是此番結盟成功,他也完全可以代表李察罕與士誠簽下盟約。

察罕帖木兒用心良苦,在李惟德臨行前,他並私下交代說道:“你此去松江,不但要見一見封帖木的族兄封伯顏;更要見一見汪同與史椿。……,並有,聽說上次燕賊遣羅國器、方從哲去浙西借糧,饒醒翁和陳敬初曾經一道大力反對。此番俺欲與士誠結盟,所謀者亦燕賊也。若能得到他兩人的支援,定可事半功倍。因而,他二人,你也要見一見。”

饒醒翁,何許人也?即為饒介。陳敬初,便是陳基。

他兩人都是大大的“名士”,在吳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北郭十才子”、“吳中四傑”等等大多都與他們有交往。

——“吳中四傑”即高啟等人,而說起“北郭十才子”,道衍和尚也是其中的一位。“介之為人,倜儻豪放,一時俊流皆與交。書似懷素,詩似李白,氣焰光芒,燁燁逼人”。這一句評價饒介的話便是出自道衍之口。

饒介、陳基雖為文人,但影響大,且深得張士誠的信任,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支援,“結盟”一事便就能多一層把握。

……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