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和道衍和尚只不過對答了幾句機鋒,卻怎麼扯到勘破生死上去了?
有句老話:“來則歡喜去時悲。”
趙忠問道衍:“甚麼處來”?“怎麼來”?道衍回答:“來處來”,“歡喜而來”,其實就正暗合了這句老話。“來處來”,講的是“出生”;“歡喜而來”,講的是未學佛法前的一點“塵心”,凡夫俗子嘛,總是喜生惡死。而到了最後回答“怎麼去”:“陌上花開,緩緩歸去”。雖然“去”了,但並不“傷悲”,很雲淡風輕,講的卻正是學佛後的一種感觸,即勘破生死。
——確實很有禪味。
聽了趙忠的問話:“小和尚年紀輕輕,就勘破生死了麼?”
道衍答道:“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
“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出自北宋王安石的一首詞,調寄《望江南》。全詞是“皈依法,法不可思議。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乃是一首“禪詩”。
單就“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一句而言,意思是說:“願我的六根能夠不為境轉,寂靜而無諸煩惱。心就好像月光照琉璃,不再被世間的表象迷惑,而能明瞭諸法的本性”。
道衍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趙忠的問話,卻引用了這句詞呢?原因很簡單,首先,正如趙忠的問題,“小和尚年紀輕輕,……”。他確實太年輕了。再天才的人物,也不可能在這個歲數就完全地勘破生死。
其次,反過來說,既然他沒有勘破生死,卻又怎麼“陌上花開,緩緩歸去”?不是矛盾了麼?出家人不能打誑語,你沒到這個境界,卻說出這個境界的話,是什麼意思?豈不真就成了景慧所說的“學人不會”?
所以,他引用了這句詞,言外之意:“我希望我的六根能夠清淨,能不被世間的表象迷惑”,也就是說,他希望能夠做到“陌上花開,緩緩歸去”。
如此回答後,既沒有打誑語,既不會讓人覺得他“學人不會”;同時,又能將這個“話頭”一筆帶過,不再糾纏。
而且,他的這個回答還有兩個好處。一個表現出了他的急智,一個表現出了他的博學多覽。作為一個和尚,通常都是誦經而已,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文化興趣,是不可能知道王安石這首詞的。
果然,趙忠聞言之後,非但沒有輕視他,反而頓時對他刮目相看,笑著與景慧說道:“我自少年時便長在北地,甚少南下。早就聽說江南人傑地靈、佛法興盛,高僧如雲、大德林立,只是可惜緣分不夠,至今連一個都沒有見過。今日總算有緣,能夠見到兩位禪師,果然名下無虛!”
談談說說,一行人進入城中。
……
總領益都佛道衙門是個正六品的衙門,在益都大大小小的衙門中,算是比較重要的,所以,衙門所在地並不偏僻。入了城後,沿著主幹大街,一路向前,接近城中後,轉入左邊那條街,走不幾步,就到了衙門口。
這個時辰,街上正是人多時候。他們這一路上走來,前頭雖有衙役開路,但仍走得不快,足足用了兩刻多鐘。景慧和道衍等人大開眼界。
景慧暗道:“真是沒有想到,這益都城裡與俺早先猜測的完全不同!本以為鄧賊殘暴,去年益都又才經戰事,必滿目蕭條、車馬稀疏,卻實在沒料到,居然這等熱鬧繁華!雖不能說摩肩接踵,但卻也揮汗成雨。”嘖嘖稱奇。
其實,如果他早點來,看到的還不是這樣情景。益都開始熱鬧起來,不過就是這幾個月的事兒,主要的功臣當然是吳鶴年。
自吳鶴年接替顏之希任了益都知府後,在鄧舍的支援下,接連實行了好幾道的新政,一方面大力招徠流民、恢復農業,一方面與萊州等沿岸港口聯手,加大了和遼東、朝鮮、南韓等省的商業貿易。
為了吸引海東,主要是朝鮮、南韓的富商多來益都做貿易,吳鶴年專門調低了稅收,對本地急需的物品甚至不收稅,乃至倒貼。
——,倒貼,是鄧舍的主意,用“遠航補助”的名義,針對一些急需、缺乏的物品,比如糧食、種子、耕牛、布匹等,由左右司適量地給予商人一定補助。也就是說,當遠來商人所帶的貨物中有這幾樣東西的時候,不但不交稅,衙門還會補助倒貼一些錢。說白了,這也就是後世的“退稅”政策,多用來鼓勵出口。只不過,現在用到了“鼓勵進口”上。
就這麼一個舉措,便吸引到了大量的海東商人。訊息傳開後,甚至還吸引來了不少的江浙富商。
商人是幹什麼的?無利不起早。如今亂世,到處割據,走一趟遠門,就算不說安全問題,只收稅,簡直就是關卡林立、稅種如毛。一文錢的東西,有時候交的稅都不止好幾倍、乃至好幾十倍。忽然有這麼一個地方,不收稅,還倒貼,當然趨之如騖。
並且,與益都做買賣還有一個好處,不用走太多的陸路,直接走海路就可以。比如從平壤、又或者南韓,順風揚帆,快的話,半天就能到萊州。抑或者從江浙,也用不了太長時間。海路不遠,同時海東又有水師,足以保證安全,不用顧慮倭寇、海盜等問題。所以,相比陸上的生意,反而更加安全。
既安全,又省錢,不交稅、或者少交稅,商人們怎麼不如潮水而來?
不錯,浙西一帶現為張士誠的勢力範圍,而鄧舍剛搶佔了徐州、宿州,肯定已引起了張士誠的敵視。可以預見,也許很快他就會下命令,禁止沿海與益都的貿易往來。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張士誠缺少水師,他管得了陸上,管不了海上。有足夠的利潤在前吸引,不怕浙西人不犯險走私。
不管什麼時候,總是有要錢不要命、膽大包天的人。
並且,即便張士誠真的能將出海貿易完全禁止,也不怕。還有台州等地呢。台州方國珍的地盤雖然比較小,只有三郡之地,但至少有一條,不缺糧食。只要鄧舍肯把“遠海補助”提高,不怕他們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