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13 出大名徑赴益都,過濟寧禪師心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3 出大名徑赴益都,過濟寧禪師心驚 (3 / 5)

因為人少,馬又快,所以他們雖是繞路,但沒多久,反倒趕到了察罕軍馬的前頭,又行了個把時辰,再遠望時,已經不見元軍。

日頭慢慢升起,遠林近田,大約因了濟寧、曹州戰事的緣故,路上行人稀少,即使有人經過,也多衣衫襤褸、骨瘦如柴,有本地土著,也有遠來流民,時不時看見道邊餓殍。經過了好幾個村子,皆冷冷清清,幾乎不見人煙。

景慧不由喟嘆,有感而發地說道:“紅賊禍烈,可憐天下百姓,無辜受難。大名、曹州,腹裡之地、鄰近京畿,尚且如此。越發不知淮上、江南,群魔亂舞之處,更亂成了什麼樣子!”

一路東行,除了中午打尖稍微休息了半個時辰外,馬不停蹄。下午,他們進入了濟寧,再往前,就是鉅野了。漸漸的,路上情形有了變化。

因了戰事,大名路諸州縣俱皆白晝關門,而進入了濟寧路後,他們卻發現沿途的州縣都是城門敞開。本來濟寧路是主戰區,應該人煙更加稀少才對,但一路走來,隨著慢慢深入濟寧內地,卻分明道路上熱鬧許多。

一撥撥的百姓也不知從哪裡來的,開始還少,越來越多,或孤身行走,或三五成群,絡繹不絕。

“都是流民。”

封帖木從這些人的衣著、隨身物品上做出了判斷,雖知戰亂年代,流民必多,而且他在徐州時見過的流民也很有不少了,但卻還是大為驚奇:“上午在大名路時,幾乎不見人,這才入濟寧,怎麼就忽然冒出這麼多?都是從哪兒來的?……,難道都是從受到兵火的州縣裡逃出來的麼?”

景慧停下坐騎,細細觀察了片刻,搖頭說道:“有本地人,更多的是外來。燕賊圍攻曹州,這其間恐怕就有不少曹州的逃難百姓。”只見這些流民都是往遠方縣城去的。

“古怪!燕賊如此殘暴,卻怎麼流民不怕被裹挾從軍,反而自投羅網,主動往縣城去?”

景慧也不知原因,剛好有一股流民從他們的身邊湧過,人數較多,大約七八個。他從馬上跳下,拉住一人,問道:“你們急匆匆的,這是往哪裡去?”

流民群裡,他們五六人騎馬,早就引人注目。景慧又是光頭,穿著僧衣,明顯是個和尚。被拉住的這人也不慌亂,說道:“好叫大師得知,小王爺前日下了軍令,命濟寧路諸州府縣開倉放糧,施捨粥飯。更又聽說,燕王老爺很快就會傳下令旨,分配無主田地。俺們這就是往鉅野去的。”

“小王爺”,說的是鄧承志;“燕王”,當然便是鄧舍。

景慧不由驚悚,放開了這人,退回到封帖木身邊,說道:“燕賊才得濟寧,曹州戰事未息,居然就開始大肆放糧、招徠流民!聽此人言語,已經頗得民心,……。”話音未落,想起了一事,蹙起眉頭,說道,“不對!”

“怎麼不對?”

“燕賊用兵多日,在濟寧激戰了一月有餘,卻怎麼還有這麼多的富餘糧秣?”

封帖木醒悟過來:“不錯,聽說去年益都便就缺糧,並遣使去松江府,向張太尉借糧來著。如今雖然夏收罷了,但估計自給尚且不足,哪裡來的餘糧放給百姓?”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問了幾個流民,以作查實,這些人都異口同聲,與之前那人說的一般無二。再問是從何處來的?果然景慧猜測不錯,有許多曹州難民;並且不止有曹州來的,還有從東平等地聞訊趕來的。

景慧與封帖木略略商議幾句,跟著流民前行。前方的縣城漸行漸近,離城還有十幾裡的地方,逐漸開始出現燕軍計程車卒。

起初是一支支的十人隊,或者步卒,散在流民中,維護秩序;或者騎兵,四出遠走,探查情報。跟著是成建制的百人隊,沿路設定哨所,每要隘之地,必有精銳駐守。

快到縣城時,景慧看見在城北立了有一處軍營,規模不小,至少能駐紮一兩千軍馬。相距太遠,看不清虛實,只隱隱約約可以聽到操練之聲隨風傳來。他眯著眼看了半晌,不見有一兵一卒有營中出來。

很快,到了城門口。見在門外擺了許多桌子,桌後都坐有一人,有的戎裝,有的布衣。一排披掛整齊計程車卒,大約四五十人,立在他們的身後,皆手執長槍,糾糾而立。並在邊兒上的門洞裡,亦有數十士卒站崗。

流民到此,已經匯聚成了一股不小的人潮,粗略看去,數百成千,在專人的約束下,排成幾個長隊,分別對應那些桌子。不用說,這是在核查身份。

景慧低聲對封帖木說道:“賊子就是賊子!雖然有些小聰明,曉得用放糧來招徠百姓,但像這樣的盤查身份,又能起什麼作用?難免泥沙俱下。並且,很容易會被混入細作。只怕召來的人越多,日後麻煩越大!……,不過,對我王師而言,這倒是件好事,可以加以利用。”

他們一行有和尚,有沙彌,有儒生,有壯士,個個精神抖擻,衣衫雖不算華貴,但較之流民已是天壤之別,更且人人有馬,早就吸引到了燕軍的注意,不等他們來到桌前,已有一個百戶模樣的人帶著兩個親兵近前查問。——其實自路上開始出現燕軍起,他們已經受到了好幾次的盤查。

景慧將韁繩丟給一個小沙彌,不慌不忙地取出度牒,奉交上去。度牒是僧尼的證明檔案,上邊記載有本人的原籍、俗名、年齡、所屬寺廟、剃度師名以及所屬官署。

——,說到剃度師,出家人有五類師父,剃度師、皈依師、依止師等。剃度師只管剃度,通常不管傳戒、更不管教育;皈依師則更多的是一個介紹人、見證人,介紹、見證其皈依三寶。而在皈依三寶後,為了學習戒律、佛法,就必須還要再選擇一位“依止師”。“依止師”,指的即為“法上的依止”。也就是老師了,傳道授業解惑。

這幾類師父並不一定是同一個人,故此,景慧度牒上的剃度師並不是梵琦大和尚。

百戶識字,仔細翻看了會兒,詢問景慧,說道:“和尚從哪兒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