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軍的兩路援軍殺到,.
從成武來的三千五百人,被金鄉的楊萬虎、傅友德攔住;而從羊角莊來的虎林赤部則卻是被趙過的預備隊給截住了。
且先不說虎林赤這一路,只說成武來的這一彪軍馬,攔截他們的楊、傅兩將早在金鄉等得發膩。趙過給他們兩人下得死命令:只要成武敵軍不動,哪怕單州城外殺個血流成河,即便海東戰敗,也不許他們兩人妄動。
想這楊萬虎與傅友德兩人,哪一個不是好戰如命的?
楊萬虎上陣殺敵,殺得興起時,往往裸衣;而傅友德新投奔海東不久,正立功心切。兩個人一般心思,卻都被趙過的一道軍令給牢牢限制住了。
眼見得數萬敵我軍隊在單州鏖戰,因為戰事非常激烈,乃至喊殺、戰鼓、火炮等等的聲響,遠隔二三十里,都能隱約傳入金鄉城中。聽得這等動靜,他兩人怎能不焦躁?好不容易,總算把成武的敵人給盼了出來!
楊萬虎大喜過望,披甲執斧,即召齊本部軍馬,列隊出城。傅友德亦提槍牽馬,隨在他的左右。
臨到城門,楊萬虎暫停下腳來,先是右顧,躊躇滿志得看了看正在絡繹出城的部下;繼而左顧,意氣昂昂地與傅友德說道:“傅將軍,兵法上說‘凡戰,無後備者不行’。雖然說,成武的韃子終於按捺不住,總算前來救援單州了;但是咱們兩人卻也不能一股腦兒地全出去。須得留個後手。……,不如這樣,俺率部先出;將軍則帶你的本部隨在後邊為俺掠陣。若是我部得勢,便請將軍一同殺出;若是我部失利,則便請將軍為俺支援。你看如何?”
楊萬虎在海東的資歷遠勝傅友德,對他來說,傅友德就是一個後進之輩,所以說話很直接,沒有與他客氣。
“傅將軍”、“傅將軍”,其實傅友德現在的地位也就是一個“副將”。他雖也急著殺敵,但是此時卻知不能違拗,當下恭謹應道:“便如將軍吩咐。”退後了兩步,立在城門內,送楊萬虎率部先出。
楊萬虎部多是步卒,因為總還需要留些人馬守城,所以,他並沒有把部隊悉數帶出,出戰的只有一千來人。
比起成武的三千五百人,單按兵力而言,不足其三分之一。
但是,這些都是jing銳,一方面乃是出自鼎鼎大名的“海東五衙”;另一方面,就算在“海東五衙”中,這一千來人也都是說得著的,可謂是海東十餘萬兵馬中菁華里的菁華,一眼望去,無不士氣高昂,兼且鎧甲jing良,軍器鋒銳。甚至就連身高,都是清一sè七尺以上,一個個剽悍勇敢。即便沒經歷過戰陣的人看到他們,也都知道此必盡為“百戰餘生”的jing銳。
出得城門,楊萬虎一聲令下,打起了“安遼軍”的大旗。
yin雲低沉,紅旗颯颯,同時鼓角齊鳴,戈矛如林。千餘人殺氣騰騰地卷甲而趨,直奔成武敵人的來路而去。
傅友德的部下皆為騎兵,也沒有太多人馬,帶出城的只有三百騎,跟著打起了本部的軍旗,是為鄧舍親賜,兩個斗大的黑字:“霹靂。”
“霹靂”兩字,典出年前在益都城下,傅友德曾經“與霹靂鬥”,大名遠揚,也因此,因為了鄧舍的這一面賜旗,他的部眾也被號為“霹靂軍”。較之楊萬虎的“安遼軍”,儘管他的營頭還沒有被列入“五衙”,但是鄧舍是深知其勇猛的,故此撥予給他的部屬也是皆為jing銳。
雖然只有三百騎,還並非主戰軍力,而只是擔負著“殿後”、“策應”之責,但是論氣勢,半點也不比“安遼軍”差。
甚至,因為是騎兵的緣故,人人胯下高頭大馬,個個手中持弓挾槍,呼嘯馳行,那沖天的殺氣倒好似比“安遼軍”還強上了半籌。不管怎麼說,騎兵總是jing華的兵種,士卒的鬥志與傲氣比步卒更強,也在情理之中。
兩軍出城,先後而行。
楊萬虎一如舊例,不肯待在中軍,行在部隊的最前邊。
頭頂悶雷,面前涼風;抬頭望yin雲密佈,向前看黃路平坦。千餘人加上三百騎,行過處,踩起地面上的塵土,煙塵滾滾。幾滴涼意落在臉上,楊萬虎隨手抹去,再又仰面覷了覷天,嘿然說道:“嘿,下雨了。”
下雨歸下雨,他並不擔心。因為此番他打的主意就是白刃戰,所以帶出城的千餘人裡沒有一個火銃手。既然不用火器,下不下雨當然就沒有多大影響。相反,若果然雨下起來,也許對“安遼軍”更加有利。
為什麼呢?
所謂“百戰餘生”的意思,就是在戰陣上的經驗很豐富。晴天、雨天、雪天;山地、平原、河谷。基本上在各種天氣下與各種地形上的戰鬥,都有過經歷。既有經歷,自然便就對己方有利了。
成武來的三千五百人,總不會也全部都像是“安遼軍”,盡為老卒!這不是說元軍都是新手,但是按照習慣,主將通常都會把最能打的營頭帶在身邊。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元軍定然是有老卒、有jing銳的,但十之**,這些老卒、jing銳不會被放到成武去。
如此,兩下一比,“安遼軍”又佔一條優勢。
遠遠有探馬馳回,疾奔至軍前,見著楊萬虎,來不及下馬,大聲說道:“報!將軍,成武韃子已經到了黃口山,距我軍不足十里地。”
黃口山,名之為山,其實只是個小山丘,不高,是從成武去單州的必經之地。黃口山、成武、金鄉三者之間形成的是一個三角形;黃口山在下,成武在左,金鄉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