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軍的佈陣,是把“冀寧軍”放在了右翼;“斡羅思軍”與“武威軍”放在了左翼。這三支部隊都是以步卒為主。而至若“神弩”、“鐵甲”與“長槍”諸營精銳並及“虎翼軍”等騎兵,則是放在了中軍。
“令中軍,命豁鼻馬、普賢奴等,皆盤坐,食乾糧。候我鼓聲,待角音起,一通鼓穿甲、上馬,二通鼓列隊出陣,三通鼓急與賊戰!並令普賢奴立即遣騎兵一部出陣,巡迴遊弋,以防趙賊繞過左翼,取我中軍。”
——“角音”,不是“鼓角”的“角”。“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念“絕”,相當於簡譜的“3”。“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用戰鼓擊之,不但能傳得遠,而且節奏較“急”,很是動人心魄。
傳令兵領命,飛騎奔馬,去給中軍各營傳令。
賽因赤答忽久經沙場,為人比較謹慎,傳下了這幾道命令後,總覺得還是得再補上一條,想了想,朝陣後瞧了一眼,還是下令說道:“令後軍,命半個時辰內,必須要將丟失的吊橋奪回,並把賊將高延世擊退!”
“諾!”
傳令兵領命自去。
……
隨著一道道命令傳下,元軍的陣型逐漸發生了改變。
右翼姑且不說。
左翼原本拉得較長,現在開始收縮,白瑣住本來就在前軍,現如今更是把將旗移動到了最前位置;而虎林赤則稍微向後。差不多同一時間,中軍陣裡亦奔出了一隊騎兵,全神戒備,以防趙過突襲。
……
趙過率眾在陣前馳騁。
因為需要等燕軍的主力出來,所以他沒有立刻展開攻勢,而是忽而在元軍左翼前,忽而在元軍中軍前,忽而奔到元軍後軍與中軍的銜接處。
——元軍的中軍有騎兵,故此左右兩翼沒有能將之全部遮住,留出了一條向外的橫道。橫道後就是看守護城河的後軍,也即高延世攻擊的方位。
他帶著五百輕騎,時而三五成群,以散兵隊形機動遊移;時而聚集一處,作勢衝擊,數千條馬腿奔騰,捲起塵土漫天,動如雷鳴,聲勢驚人。
不過,每一次的作勢衝擊,燕軍的輕騎們都是剛剛到元軍的射程內,就忽然又“雲散”開去,分往左右;等繞著戰場上的空地兜轉一圈後,再又“逐利如鳥集”,又一次會合,聚攏在趙過的將旗下,再度作勢衝擊。
正如賽因赤答忽所說,輕騎兵的優勢確實就是在快速進攻上。“忽而分散,忽而點集”。
“分散”,可以讓敵人摸不清頭腦,然後靜等時機,待發現敵人的防禦出現漏洞後,便迅速點集,發動猛烈攻勢。同時,“點集”,不但可以針對敵人的漏洞發動攻勢,並且可以在區域性上形成對敵人的絕對優勢。
……
海東主力列隊出陣。
左翼佟生養先出,除留下了一定的預備隊外,總共出來了有四個千人隊、大約三千餘的女真騎兵,分成為三個梯隊。
因為戰鬥的開始時刻是最關鍵的,所以頭一個梯隊的人馬最多,有兩個千人隊,總計一千六百多人,由佟生養親率,且皆為精銳。第二與第三個梯隊的人數則差不多,都是一個千人隊,各有八九百人。
騎兵的戰法,雖然說大差不差,大多數的注重點都是在速度與機動性上,但在不同的部隊、包括民族之間,具體到戰術運用上卻也還是頗有細節方面之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