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亂戰,虎林赤見吳軍主將“長軀偉面”,相貌出眾,一杆長槍施開,勇不可當,接連挑死了數個元軍悍騎,氣勢到處,所向無前,竟好似能生遏奔馬,不覺駭然,高叫道:“來將請通名,可是常遇春麼?”
他離那吳軍的主將相距並不甚遠。
聽了問話,吳將抬頭,亂馬交槍中,本只是瞟了他一眼,不料一眼看去,竟是大吃一驚,連忙揮動長槍,將近旁的敵人悉數打落,抽出間隙,再又細細打量,倒吸了一口冷氣,說道:“哎呀,哪裡來的這般毛鬼?也敢在世間無禮!”橫放長槍,拿起弓矢,撥絃就放,接連射出三箭。
卻是虎林赤,相貌雖然堂堂,大約因人種的關係,體毛極多。只露在鎧甲外的臉、手上邊,就到處都是毛絨絨一片。說是“毛鬼”,分毫沒錯!
三箭射出,來如流星。
好一個虎林赤,不愧元軍勇將,技藝精熟,舞了個槍花,打落一箭;兜馬轉身,躲開一箭。第三箭,避無可避,電石火光間,張開嘴,硬生生將之咬住!真是險之又險。他不由出了一身冷汗,暗道:“好生兇悍的惡賊!”心裡下了斷言,“槍法出群,又有如此箭技,必是常遇春無疑了。”
伸手從口上取下第三支箭,他低頭觀看,見箭柄到尾部,似刻有一行小字。拿到近前,見上邊刻道:“金陵橫舟鐵甲交槍皇五等把都兒,帳前親兵都護,定遠馮國勝。”
——
1,陳友諒殺趙普勝。
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陳友諒殺其將趙普勝”。
“初,友諒既忌普勝,又有言普勝欲歸吳者。及是憤潛山之敗,友諒益欲殺普勝,乃詐以會軍為期,自至安慶圖之。普勝不虞友諒之圖己,聞其至,且燒羊出迎,於雁氵義登舟見友諒,友諒遂執而殺之,並其軍。”
“潛山之敗”:
也是在當年九月,較早時候,“吳奉國上將軍徐達,僉院張德勝,率兵自無為州登陸,夜至浮山寨,敗趙普勝別將於青山。追至潛山,陳友諒遣參政郭泰渡沙河逆戰,德勝復大破之,斬郭泰,遂克潛山,命將守之”。
2,張志雄。
“志雄本趙普勝部將,善戰,號長張,嘗怨友諒殺普勝,故龍灣之戰無鬥志。及降,言於公曰:‘友諒之東下,盡撤安慶兵以從。今之降卒,皆安慶之兵,友諒既敗走,安慶無守禦者。’公乃遣達、國勝、德勝等追友諒,又命元帥餘某等取安慶。德勝追及友諒於慈湖,縱火焚其舟。至採石,復戰,德勝死。國勝以五翼軍蹴之,友諒與張定邊出皂旗軍迎戰,又敗之。友諒晝夜不得息,遂棄太平遁去,達追至池州而還。餘某遂取安慶,守之。友諒還至江州,據以為都。”
傅友德、丁普郎的降朱元璋,就有張志雄、廖永忠先水戰取勝的原因在內。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復安慶,取江州路”。
“尋,至安慶,敵固守不戰,公(朱元璋)以陸兵疑之,乃命廖永忠、張志雄以舟師擊其水寨,破敵舟八十餘艘,遂復安慶,長驅至小孤山,友諒守將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
在鄱陽湖之戰中,張志雄戰死。
“院判張志雄所乘舟檣折,為敵所覺,以數舟攢兵鉤刺之,志雄窘迫自刎”。
戰後,朱元璋在鄱陽湖的康郎山建忠臣祠,丁普郎、張志雄分別位列前兩名。
3,袁義。
“袁義,廬江人,本張姓,德勝族弟也。初為雙刀趙總管,守安慶,敗趙同僉、丁普郎於沙子港。左君弼招之,弗從。德勝戰死,始來附。為帳前親軍元帥,賜姓名。”
——丁普郎是員猛將,降了朱元璋後,“授行樞密院同知,數有功。及援南昌,大戰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執兵作鬥狀,敵驚為神。時七月己丑也。追贈濟陽郡公”。袁義能戰敗他,雖然勝敗兵家常事,但似乎由此也可見其勇。
後來,“從大將軍北征,敗元平章俺普達等於通州,走賀宗哲、詹同於澤、潞,功最。”又先後從“定陝西”、“徵雲南”,“留鎮楚雄,……歷二十年,墾田築堰,治城郭橋樑,規畫甚備。軍民德之”。
——能讓軍民德之,可見其不但是勇將,下馬也可治民。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