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83 三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83 三箭 (2 / 3)

趙普勝,安徽巢縣人,本為徐壽輝的部將,曾佔據安慶,“擁眾萬餘,船萬艘”,號稱百萬水師,多次擊敗朱元璋,後因孤立無援,退守巢湖結寨自保。——巢湖的位置,處於和州西南百十里,向東北數十里便是廬州(今合肥)。因其本人善使雙刀,故人送綽號“雙刀趙”。

想當年,此人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投奔朱元璋的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人,原本就是他的部屬。

因為“數為廬州左君弼所窘”,“懼為所襲”,所以他們相約投朱元璋。當時,朱元璋“方駐師和陽”,正圖謀渡江取金陵,苦無舟楫,聞俞通海、廖永忠等至,與徐達等人說道:“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大喜過望,認為是:“天讚我也!”,親往撫其軍。

“而趙普勝叛去”。

到底是稱雄一時的人物,不甘棄主,改投別人為將。

“叛去”後,趙普勝接連用武,縱橫池州、巢湖間,給朱元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剛好,陳友諒有不臣之心,欲弒徐壽輝,卻對趙普勝很忌憚。於是,朱元璋便用反間計,散佈謠言,說趙普勝“欲歸吳”。陳友諒遂在至正十九年,設計,“執而殺之,並其軍”。

趙普勝一死,其部群龍無首,迫於無奈,也只有從了陳友諒。不過,普勝甚得軍心,他的部將們對此都很有怨氣。待到次年的龍灣之戰,先後有兩人都趁機降了朱元璋,一個是張志雄,一個是袁義。並及後來在小孤山投降吳軍的丁普郎,也和趙普勝之死有關係。——看名字就看出來了,他和趙普勝都是“普”字輩的,皆為彭瑩玉一系白蓮教的教徒。

這些人,分別都為朱元璋立下了極大的功勞。

趙普多卻與他們不同。早在趙普勝沒被殺前,他就私下裡與之說:“陳友諒相如狼顧,必有不軌事。”諫言對其多加提防。可惜趙普勝沒有聽從。也不能說沒有聽從,聽也是聽了,但太過自信,終究還是死在其手。

及趙普勝死。因趙普勝素與丁普郎交好,所以趙普多與丁普郎的關係也很好。而傅友德又曾與丁普郎同鎮小孤山,故此,連帶著他與傅友德的交情也不錯。當下,孤身逃出,潛去小孤山,投丁普郎、傅友德。

丁、傅兩人,義氣為重,隱藏了他的姓名,改頭換面,藏在軍中。又到年前,傅友德出使益都,受鄧舍招攬,改投了海東。趙普多聞訊,便又不辭千里,趕來相從。他來相從傅友德,為的是有機會為兄長報仇。

前次傅友德奔襲成武,因為需要他留在鉅野,暫代統率帶自濟州的兩千步卒,故此他沒有隨行同去。而此一番,再深入敵境,威逼羊角莊,卻又與上次衝營不同。“衝營”可以來去如風,威逼羊角莊卻很有可能會爆發鏖戰,關係重大,不可沒有驍勇之人為副手,所以,也帶了他同來。

有其兄,必有其弟。他同樣也是以善用雙刀出名。軍中呼為“雙刀小趙”。小時候,他讀過幾年私塾,雖武藝出眾,卻不似傅友德、楊萬虎等人,說話帶著點文氣,這時說道:“將軍,咱耀武莊外已有多時,八不沙卻半點動靜也無。要麼,他是被嚇破了膽;要麼,此中便必有玄虛!”

傅友德一手握住韁繩,一手按在鞍上,遙望莊中,說道:“咱們來前,左丞有交代。說八不沙此人,在韃子軍裡並不單單是以勇猛聞名的,且頗有智謀。你說的不錯,咱們圍莊已經有好半晌了,莊內卻寂靜依然,竟好像不知咱們來到似的。這其中,十有八九,是有玄虛!”

“以末將推度,不外乎是因為天黑落雨,八不沙難辨我軍虛實,故此靜靜等待,想等到天亮,再來與我軍一戰。”

要是等到天亮,傅友德只有五百輕騎,羊角莊定然是打不下的,不但打不下,而且很容易招致單州的馳援。一旦單州的馳援來到,前有堅壘,後有敵眾,沒有第二條路,只有戰敗一途。

當然,也可以不戰敗,改而去與常遇春部會師。可若是如此一來,趙過的第二條軍令,命他在呼應吳軍後,“立即增援金鄉,加強楊萬虎的機動作戰能力”,就不能實現了。不能完成軍令,必受軍紀懲處。

也是傅友德太勇悍,趙過幾乎是把他當作“不知疲倦的戰鬥器”使用了。孤軍深入、奔襲成武才過去沒幾天,這就又給了他“呼應吳軍、增援金鄉”的重任。——元軍中傳言:“寧逢萬虎,莫遇老傅”,有他兩個人坐鎮金鄉,肯定會給元軍更大的震懾,能夠使王保保更加不敢輕舉妄動。

“也不知吳軍與虎林赤之戰,打得怎麼樣了?”傅友德一張鐵面,看起來沒什麼變化,心中卻不免嘀咕,暗中想道,“要像小趙說的,等到天明,肯定對我部不利。要不然?俺分些人馬,去助助常遇春?”

猶豫再三,終究還是將此念頭打消。

他只有五百騎,分出去一兩百騎已是極限。一兩百輕騎兵,對遠方的戰局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轉了視線,投去南邊,沒有辦法,也只好寄希望常遇春能如他的威名一樣,能夠迅速地殲滅虎林赤部了。

……

虎林赤陷入埋伏,冒夜雨,左突右殺。

蔡遷帶的千餘步卒,據守中央地帶,先用盾牌,繼而推出百十輛隨軍馬車,布成車陣,擺出守勢。一邊守,一邊並同時不斷地調整陣型,把元軍的騎兵牢牢吸住。

千餘元騎,散在車陣的周圍,被車陣分成了兩段。東邊是虎林赤帶的五百騎,西邊是董仲義帶的五百騎。戰鬥是時間越持續,兩部人馬越難以聚合一處。

隨後來到的五百餘吳軍騎兵,則分作兩路,一部百十人,騷擾董仲義,起牽制作用;另一部四百餘人,是主力,在主將的率領下,猛攻虎林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