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要想破局,殊為不易。
從中也可看出,儘管經歷了鉅野之敗,要說元軍理應處在下風,可是察罕帖木兒卻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更沒有就此把戰場主動權交出的打算。不愧是深得兵法之妙,知道戰場上最重要的是什麼。
……
反過來,再看益都將要擺出的陣型。
如上所言,就簡單了許多。
只分成了兩個部分。前為趙過,後為慶千興。
若把元軍的三地陣型比作弓,那麼益都的兩地陣型就是箭矢。
弓者,可放可收;箭矢者,一去不回。
這並不是因為鄧舍不如察罕穩重,也不是鄧舍不如察罕謹慎。
沒辦法。首先,他是進攻的一方,必須要把拳頭捏在一處,以此來集中最大的力量;其次,從後勤的角度來看,戰事拖延至今,其實也早已出乎了他的預計,益都將近空虛,經不起太長時間的消耗了,所以,正如羅貫中所言:“只宜速戰速決。”只能爭取一戰告捷,一擊破敵。
——,羅貫中諫言應該速戰速決,因為他不瞭解益都的虛實,故此,只看到了若是時日一久,可能會造成吳軍被迫的撤退,卻不知道海東的後勤實際上也早已吃力。
不過,反過來,從另一面來說,這卻也恰恰證明了鄧舍偽裝得好。
……
軍令一下,各地齊動。
最先開拔的是慶千興部。
他在濟州,距離泰安最近,因此頭一個得到了軍令。他完全遵照了“接令當日即出發”的命令,上午才看到的軍令,下午就帶著部隊出了城。
早先,慶千興從海東來的時候,帶了三千麗卒,算是嫡系;在打下濟州、兗州等地後,鄧舍又從蒙陰等地調了一兩千人的地方戍衛軍,補充給他,加上收編的降軍、俘虜,他現在共有六千人上下。
但是,沒有經過整頓的降軍、俘虜肯定是沒有什麼戰鬥力,不能帶去前線的;地方戍衛軍是二線部隊,戰鬥力也不強,用來守城足夠,若用之野戰,純粹就是炮灰,也不能帶去前線。而三千麗卒嫡系,雖然都是老卒,能打硬仗,可歷經多次戰場,傷亡不小,尚且需得留下一些做守城的骨幹,扣來扣去,他能帶走的人馬還確實如鄧舍的命令,只有兩千人。
兩千人全是麗卒,皆穿皮甲,帶著黑色的肩章,刀槍如林,旗幟如雲,列著整齊的隊伍,絡繹出城。
與中國人相比,高麗人的個頭較低。當年,鄧舍打高麗的時候,曾經見過一種金花高帽,很多的高麗軍將校都戴過,差不多有三尺高。據說,就是因為“其國人侏儒,特加高帽……裝其容”。入了海東後,鄧舍嫌這種帽子太難看,“欲蓋彌彰”,更襯得麗卒矮小,因而下令取締。
個子雖低,殺氣十足。
兩千人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卒,轉戰南韓、遼東,先協助燕軍平定了南韓,又繼而在遼陽、遼西與納哈出、世家寶有過血拼,許多人都是面無全面、體無完膚,鉛子、箭頭、刀劍、槍戈留下的傷痕處處可見。觀其氣勢,論其鬥志,幾乎已經和海東五衙的精卒不相上下。
——也難怪慶千興多次向鄧舍提出,請為麗卒專為一衙。
高麗人尚白。各級的軍官或騎高頭大馬,或隨軍步行,很多都在鎧甲外套了有白色的袍子、抑或外白內紅的披風,在士卒的佇列中極其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