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馨後半句的話不說出來,察罕也知道他的意思,哈哈一笑,替他補充,說道:“未免‘水中花’、‘井中月’?”
李惟馨點了點頭。
“再承諾給他,老夫還會幫他在朝廷裡請賞,多給他些實權。”
張士誠治下,有不少城池原本都是忠誠蒙元的。比如無錫莫天賜,綽號“莫老虎”的那個,方從哲的父親現今就在此人的手下做謀士,也稱得上兵強馬壯。張士誠先後攻打了好幾次都沒能佔著多大便宜,要不是他降了蒙元,得了一個太尉的頭銜,恐怕至今雙方都還在交戰中。
相比許諾協助消滅朱元璋,察罕的這個許願倒是更實際得多,最起碼更有利其瓦解、掌握地盤裡的半獨立勢力。
不過,李惟馨還是連連搖頭。他說道:“且不說朝廷會否答應,就算答應了,臣以為這個甜頭也還是不夠大。”
“哈哈。老夫也不是一定要他出軍。士誠為人,優柔寡斷。老夫敢斷定,只要這兩個許諾送到他的面前,他定然會見獵心喜,即使不肯出軍,也會猶豫不決很長時間。老夫想要的,就是他的這一個‘猶豫不決’。”
“什麼意思?”
“只要他‘猶豫不決’了,稍有風吹草動,就必會影響到金陵。影響到金陵,就必會拖延朱元璋出軍的速度。只要能把朱元璋出軍的速度拖延下來,我軍就好辦了。”
“怎麼好辦?”
“方從哲早就去了金陵,為何直到此時朱元璋才有異動?說明朱元璋也是剛下的決心,本來他所抱的態度必為觀望。那麼,又為何他早不下決心、晚不下決心,偏偏現在下了決心?唯一的答案,不外乎是因見鄧賊攻陷了鉅野,以為有機可趁。所以說,只要張士誠能稍微拖延一下他的出軍速度,然後我軍在此期間,不需多,只需要漂漂亮亮地打一個勝仗出來!他十有八九就會龜縮回去!”
“主公怎能如此斷定?”
“就從他數次卑辭厚幣,老夫就能如此斷定。”
朱元璋為什麼卑辭厚幣?當然是因為深深忌憚察罕。察罕威名天下誰人不知?有道是“虎死威不倒”,更何況察罕還沒到那一步呢?只要他能趁張士誠拖延朱元璋的時候抓住戰機,爭取快速地取得一個勝利,還真別說,朱元璋還真的有可能就會改變主意,撤軍退出參戰。
“去說張士誠,原來只是為了給我軍爭取一點尋找戰機的時間!”李惟馨恍然大悟,由衷讚佩,說道,“主公高明!是在高明!”
的確高明。幾句話間,就把張士誠、朱元璋兩人的心態分析得清清楚楚;並且“因人制宜”,制定出了一套完全可行的方案。如果執行得當,那就是不需新增一兵一卒,便可以敗一路強敵,退一路強敵。
察罕意味深長地一笑,說道:“然也。別說士誠為賊,而且優柔,不可與謀大事,只可稍稍借力罷了;便是再可靠的盟友,咱們也不能把身家性命悉數託付與之。豈不聞‘人求菩薩,菩薩求誰’?”
“人求菩薩,菩薩求誰”是一個佛家的典故。
本來,菩薩是人禮拜的物件;但是菩薩卻也掛念珠、合什唸佛,那菩薩又唸的是誰呢?唸的也是她本人。因為“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總不可靠。只有求己,才能一切皆在掌握中。沙場上刀槍無眼,成或敗牽涉身家性命,自然不能全憑藉外力,去仰仗別人。即使己方力有不逮,不得不尋找盟友,但也至多可用些“智計”,絕不可“依靠”。
特別是對察罕這樣的絕世梟雄來說,更是如此。
……
“察罕有大都駐軍相助,我棣州的戰事實不容樂觀。主公,不知您對此有何對策?”
“先生以為呢?”
“臣有兩策。”
“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