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58 聖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卷 干戈斧鉞耀天日 58 聖旨 (1 / 3)

劉福通決定把聖旨給海東,引起了諸人的疑惑。劉六問道:“請問哥哥,這卻是為何?”

“若把聖旨交給金陵,對咱們安豐有害而無益。”

丁國珍、羅文素略有醒悟,劉六與王顯忠卻還是迷惘不解,王顯忠問道:“哥哥此話怎講?為什麼說把聖旨給了老朱,對咱們就是有害無益?”

“有兩個原因。首先益都遠而金陵近,且金陵如果出兵,必經我安豐。其次,朱元璋曾經提出過請主公遷去金陵,而小鄧雖然‘天生反骨’、‘心狠手辣’,先後殺關鐸、潘誠、王士誠等人,但就目前來說,對咱們安豐、對咱們主公卻似乎還並無覬覦之意。所以,聖旨寧可給小鄧,也不能給朱元璋。”

丁國珍道:“遠交近攻。”

金陵距離安豐較近,而且朱元璋曾經提出過請小明王遷去金陵。為何請小明王“遷去金陵”?是因為他忠心耿耿麼?顯然不是!無非是看中了小明王、劉福通的名氣和號召力,欲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罷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劉福通既看出了這一點,對朱元璋又怎會不忌憚?

也許鄧舍和朱元璋一樣,本質也是野心勃勃之輩。可不管怎麼說,一來,畢竟他還不曾如此明目張膽地暴露過心思,完全把安豐視作可利用的傀儡;二者,益都距離安豐也比較遠,就算是此戰打敗了察罕,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其發展之重點應該還會是在北方,定然暫時無力顧及江、淮。換而言之,對安豐來說,益都的安全係數要遠比金陵為高。

如此一來,二選一,肯定選擇益都。

羅文素、王顯忠恍然大悟。

王顯忠佩服地說道:“哥哥就是哥哥,站得高,看得遠!聽哥哥這麼一分析,聖旨的確是該給益都、而不給金陵。只是,也正如哥哥所言,朱元璋如果出兵,十有八九會經過咱們安豐,若將聖旨給了益都,會不會惹惱了他?”

劉福通轉過頭,瞧了王顯忠一眼,輕描淡寫地說道:“惹惱了他又怎樣!難不成,他還敢把咱安豐打破?”

扶案而起,窗外的陽光正好灑在身上,一瞬間,諸人好似又看到了他當年睥睨江山、縱橫天下的氣勢。只是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他站了片刻,重新落座,歸入陰影,再度緩緩地閉上雙目,好像又開始繼續養神。

丁國珍問道:“然則,請問劉公,聖旨該怎麼寫?”

聖旨該怎麼寫,這本來應該是小明王的事兒。不過,從劉福通笞殺杜遵道後,宋朝廷的權力便就悉數歸入其手,無論軍政諸事,小明王但只點頭而已。所以,丁國珍此問,在場諸人沒一個覺得奇怪,反而理所當然。

劉福通沉默了會兒,說道:“就按俺剛才話裡的意思去寫。但有一點需得注意。”

“是什麼?”

“不要把話說得太明白了。可任小鄧為此戰之主帥,也可以把他誇得天花亂墜。但是類似‘節度海東、金陵兩地軍馬’這樣的話絕不能寫!”

簡而言之,劉福通的意思就是聖旨內容要含糊,可以確定鄧舍為此戰的主帥,但是卻也不能把朱元璋放得太低。打一個比方,如果將益都和金陵比作兩座山,乍一看,似乎益都這座山較之金陵高些,但歸根到底相差不多,而且兩者還都是山。主、次雖分,可是也等同沒分。

羅文素說道:“太保高明!這樣一來,既定了益都為主,卻也沒得罪金陵。恰是‘兩全其美’。”王顯忠也是連連稱讚不已。

只是可惜,他兩人說的只是表面,其實沒有看出劉福通這層安排的深意。丁國珍看出來了,拍手叫絕,說道:“古人云:‘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劉公,您的此計真是太好了!高瞻遠矚,即為此乎?”

“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如果劉福通不答應金陵和益都的請求,不肯出聖旨,就是同時得罪了朱元璋與鄧舍,只會激起他們的不滿,乃至“同仇敵愾”之心,以他兩人的狠辣手段而言,說不準就會因此做出什麼事兒來。把安豐放在金陵與益都的對立面上,是為“急之則相持”。

答應他兩人的請求,並且也確定了鄧舍為主,可同時又不肯給其實權、將之地位徹底明確下來,反而很含糊,“緩之而後爭心生”。誰的“爭心”?自然是金陵與益都的“爭心”。戰敗就不說了,如果戰勝,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兩方必會發生內鬥。內鬥一起,得利者誰人?只有是安豐。

丁國珍說“取之左右逢其源”,這才是真正的“取之左右逢其源”!

劉福通雖然不讀書,到底縱橫天下多年,“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不管怎麼說,也是自宋亡以來,百年中有數的漢人英雄之一。雖然說,蒙元入主中原後,造反的漢人一直層出不窮,幾無斷絕。但若不是韓山童與他,這一場紅巾軍大起義也不會這麼快就發展到如此轟轟烈烈的地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