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苦思,略有所得,正想要與姬公商議。”
“大人請講。”
“昨天四更時分,信使送來了主公的軍文。在軍文中,主公明確提出,若是韃子果真來犯,要求咱們棣州必須守住。並做出保證,益都的援軍必會在開戰後的十日內來到。”
“換而言之,也就是說:一旦開戰,益都的援軍可能要十天才能來到?”
“主公有主公的考慮,現如今鉅野、濟寧的戰事正緊,益都城中所剩的機動兵力只有度遼軍數千人而已。非到萬不得已之時,的確不能輕動。此是其一。其二,韃子若來犯我城池,定氣勢洶洶,若想盡快地將之擊敗,上策莫過於先用堅城挫其銳氣,繼用精銳驟然奔襲。故此,主公令咱們必須在戰事的前期階段時、獨自守住棣州,而援軍不會派來太早。”
姬宗周點了點頭,說道:“那麼,請問大人,你打算如何用四千人馬來頂住元軍的大舉來犯呢?”
“城內的設防不必多言,突出一個‘堅韌’即可。
“此外,為便於指揮軍隊作戰,我決定把前敵指揮所從帥府中搬出,設定到城裡的大營裡邊。如此,一來,可有利掌控全軍;二來,大營距離北、西兩門都不遠,若韃子來犯,他們最有可能進攻的也就是這兩座城門,也同時有利視戰況適時地調遣部隊。
“再有,防禦貴在居高臨下,我還打算在疏浚完護城河後,再把城門四角的望樓加高一下,並多建幾個,以增加我守軍箭矢的威力。
“除此之外,對城外的防禦我計劃在城池的外邊,選擇高地,構築成兩塊陣地。這樣,這兩塊陣地就能與我城中城掎角之勢。既可以發揮警戒的作用,使敵人不易包圍;又可以實施機動兵力,無論韃子從任何方向接近城池,都能給以包圍和反擊。”
“選擇城外高地,構築成兩塊陣地?墨子云:‘諸外道可要塞以難寇;其甚害者為築三亭,亭三隅,織女之,令能相救。’所謂‘織女之’,就是說亭為三隅,形如織女三星之隅列。大人此舉,正合古人守城之術。”
織女三星成三角,古書中常常用“織女”來比喻三角形。如果把陣地連成直線,則擊甲而丙救,或擊丙而甲救,均嫌過遠。惟陣地的位置成三角形,在任何一處遇敵,其它的兩處都可以大致相等的路程前去支援。
姬宗周稱讚了一句,又問道:“只是,我軍人馬不多,才四千來人。不知大人打算如何分配兵力?”
“棣州是重中之重,放三千人守衛。外邊兩塊陣地不需人馬太多,各五百人足夠。”
“五百人?若敵猛攻之,怕是難以久持。”
“無妨。可多置投石機、火炮等物,以及遍挖陷阱,多灑鐵蒺藜,多置拒馬。人力不足,用外物彌補之就行了。”
“本官懂大人的意思了。大人其實不是想用外邊的那兩塊陣地殺敵,而只是想用外邊的那兩塊陣地牽制敵人!令敵人如芒在背,無法放開手腳、集中精力攻我棣州城池。”
“正是如此。”
“大人妙計。主公既已然許諾十日內必有軍馬馳援來到,則我守軍就只需要能夠把敵人牽制夠十天,便已足夠。此戰的重點,不是破敵;而是堅守待援。”
“不錯。堅守待援,也即便是耗敵銳氣。”
姬宗周拍案叫絕,說道:“軍隊的作戰就像是流水一樣,沒有固定形態,應該隨機應變。今觀大人佈陣,便是如此的啊!實在深得其妙。”
“如果姬公沒有意見,就按此施行?”
“全憑大人決斷。”
兩人商議已畢。
羅國器一聲令下,選出有作戰經驗的將校與精擅地形之學的軍校學生分別出城,尋找合適的高地建築陣地。待選定地點,由姬宗周負責,出動了大批的民夫,夜以繼日,加急修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