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64 佈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64 佈局 (4 / 4)

鄧舍以為然,又問道:“濉水之戰,項羽以三萬人大勝劉邦聯軍五十六萬人。濉水被染成紅色,屍橫遍野,水為之不流。項羽勝在何處?”

“當其時也,劉邦已趁項羽徵齊、後方空虛的機會,佔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彭城,即今之徐州是也。楚地盡落劉邦之手。項羽面臨兩難的局面。他若回師,則後有齊軍、前有劉邦聯軍,腹背受敵。他若不回師,孤軍深入齊地,沒有補給,缺乏依託,也定難勝。該怎麼辦?

“項羽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當機立斷,命諸將繼續攻打齊國,而親引三萬騎兵,抄小路,長驅千里,直接插入到了彭城之側,斷了劉邦的後路,突然發動攻擊。一戰功成。”

“昆陽之戰,劉秀以萬餘人,大敗王莽的四十餘萬軍隊。他又是怎麼獲勝的?”

“當其時也,昆陽被圍,城內守卒只有八九千人。劉秀帶十三騎突圍出城,赴定陵、郾縣等地調集援兵。說服了不願出軍的諸將,得到步騎萬餘人,返回馳援昆陽。及戰,劉秀又親自率領千餘騎為前鋒,反覆衝殺,斬敵千餘。昆陽城中士氣大振,乃里應外合,王莽軍大亂,只淹死在水中的就有萬餘人。一戰功成。”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用弱勢部隊敗敵十餘萬,又是如何獲勝的?”

“當其時也,敵擅野戰。李世民乃先固守城池,耗敵士氣,待敵糧草不足,士氣低落之時,抓住戰機,接連遣出兩支人馬,在城外築營。以此為餌,吸引敵人分兵,分別圍攻。便在戰至酣時,他突然開啟城門,也是親自率數千騎突襲而出,與外邊兩營呼應,遂大敗強敵,一戰功成。”

結合這四個戰例,鄧舍作出了總結:

“曹操、項羽、劉秀、李世民,此四人者,雖然當時面臨的敵情各有不同,但是所以都能夠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輝煌戰績,深究其本,以我看來,卻也是有共同之處的。有四個共同的原因。

“一則,即為‘守如山’。雖處其弱,氣勢不落;雖處下風,穩紮穩打。不氣餒,有耐心。不急戰,也不懼戰。

“二則,即為‘攻如火’,守到戰機來到時,便即果斷出軍。當其不戰之時,靜如處子。當其驟然果斷出軍之時,動如脫兔。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呀!

“三則,此四人皆敢輕身冒險。當戰機來臨的時候,他們都是親自率領軍隊,或弱軍以臨強敵,而孤軍深入敵後。沒有一個膽怯的,更沒有一個猶豫不決的。不敢冒險,豈能成就非常之功?幹大事不可惜身!

“但同時,其四,他們的冒險卻也不是貿然而為之,而是在把握住有利的戰機之後。‘謀定而後動’,說的也就是這樣的人呀!

“他們能守,善攻,有謀,當戰機來時,不狐疑,敢決斷。有了這四條的原因,又怎麼能夠不獲勝呢?”

洪繼勳深表贊同。鄧舍接著又說道:“在這四個原因之外,卻又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用來攻擊、或反擊敵人的部隊,多數都是騎兵。

“換句話,也就是:如果說前四條原因是他們所以能夠獲勝的主觀原因的話,那麼這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所以能夠獲勝的客觀原因。

“只是能守,只是能攻,只是不狐疑,只是敢決斷,只是能抓住戰機,都還不夠。還必須要在戰機來臨的時候,在果斷作出決策之後,手頭上有一支可以做出快速反應的部隊,及時出現在戰場之上。非如此,不能取勝。而這支部隊,又非是騎兵不可。只有騎兵,才能攻如火。”

洪繼勳聞聽之後,當場拜服,三拜而再起,說道:“主公明察秋毫,洞悉其實。此次若察罕再來侵犯,則我這一回的益都之戰,必獲勝矣!”

對這一萬六千人的騎兵部隊,鄧舍寄以厚望。

他打算,若是察罕果然來犯,便視當時的戰況,或用一支騎兵抄敵後路、斷其糧道;或就把全部的騎兵集中使用,用來在關鍵的時刻調動敵人,等敵人露出破綻,便就全力以赴,猛攻其之一點。以點帶面,大潰敵軍。

轉回現在,洪繼勳立在地圖邊兒上,說道:“整體的佈局,便是如此。”

前線有精銳步卒固守城池,側翼有智勇上將以為呼應,而後方有水陸兩軍保證安穩。中間為益都樞紐總鎮。步卒可守城,騎兵可反攻。總共加在一處,益都可用來佈防的軍馬有七八萬人上下。雖說其中精銳只有五萬來人,但是隻要用之得當,又從上次的戰中已經吸取教訓,鄧舍有自信,足可擋察罕十萬軍。

只不過,兩軍交戰,沒有算無遺策的。

察罕雖決定了投靠蒙元皇太子,以此來徹底地穩固後方,但是卻沒想到鄧舍與孛羅已經簽訂盟約。而反過來,海東也是如此。鄧舍雖然想到了與孛羅簽訂盟約,但是卻沒想到察罕打算鼓動南韓作亂。兩強交鋒,各自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但是究竟誰能獲勝?現下卻還分辨不出。

正在與洪繼勳重又議論海東行院的這份備戰方略,忽然門外有侍衛來報:“海東有人來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