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蟻賊>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48 風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48 風雲 (2 / 4)

諸人入內,分別落座。室外夜深,寂靜無聲;室內紅燭,暖氣如春。鄧舍吩咐隨從上茶,與諸人說道:“諸位夜深歸來,是不是還未曾吃飯?”又教隨從,“去膳房取些糕點、充飢之物,速速拿來。”

時三千連灌了三大碗熱氣騰騰的茶水,這才方解飢寒。

連著十幾天都在馬背上渡過的,時三千這些武人出身的還好,方從哲一書生,早就受不了了。下了馬,走路都還是在打飄,猶如騰雲駕霧。更且兩側腿內,又也早就是磨得爛了。雖然也一樣的飢寒難耐,嘴唇乾燥,可是卻因身體不適,又與時三千等人不同,就連茶水,一時間也是難以喝下。只拿起水杯,抿了兩口。室內暖氣燻人,多時,才漸漸緩過氣來。

鄧舍見他們多有恢復了,這才問道:“出使情形如何?那孛羅可曾有被你們說動?他是怎麼回答的?如何說法?”

一連幾問,可見鄧舍心情之急切。如此急切的心情,卻還能夠忍到現在才問。時三千粗人,人不夠敏感,倒也罷了。方從哲心細,不免感動,起身跪拜,言簡意賅,答道:“臣此次出使,託主公洪福,幸不辱命。”

“果然?”

“正是。”

鄧舍霍然起身,搓著手在室內連轉幾圈,歡喜之情實難壓抑,臉上的笑容頓時綻放,笑聲歡快,如釋重負,先走到方從哲座前,拍了拍了他的肩膀;又來到時三千的座前,捶了他兩下;再行至其它幾個有資格入室內的使團成員座前,或擊掌,或握手,連聲大笑,說道:“吾事可成矣!”

隨從將糕點等物送上,時三千諸人皆狼吞虎嚥。方從哲吃不下去,略略填了兩塊,即放下,不再去拿。

等他們吃了會兒,鄧舍說道:“我知道你們路上辛苦,看你們的面上顏色,盡皆疲態,想來怕是會有十來天都沒有睡過一次好覺了吧?本該就讓你們去休息,但是卻因為此事關係重大,且我益都出軍之日也已經近在眼前了,所以,有關此次出使的詳情,我必須現在就要了解。……,這樣吧,從哲、老時你們兩個人留下,我有話相問。其餘諸位,便請即先去休息。也不必回你們家中了,今夜,便宿在我的府內就是。”

隨從引路,帶了其它人出去。

鄧舍又追出來,交代隨從:“些許糕點,難以吃飽。教膳房再備下些飯食,送去諸位房中。海東給我送來的好酒,也取出來,請諸位痛飲!”笑與諸人說道,“此次出使功成,諸位勞苦功高。卻因暫時間,此事需得保密,所以不能即行封賞。且等一等,過些時日,我必有賞賜下來。”

諸人皆道:“盡忠主公,本分事也。且臣等何能?此次出使,所以能獲成功,功勞皆在方君。臣等雖隨從方君左右,實際因人成事,不敢求賞!”

“哈哈。你們且先去吧。”

鄧舍看他們遠去,又低聲叮囑隨從,“告訴府內人等,從哲諸人今夜歸來之事,禁止外傳。尤其劉大人那裡,絕不可令其知曉!”隨從應命,自去給知情人下封口令不提。鄧舍轉回室內。

“中涵此行,能不辱使命,完成任務,是為我海東又立下了一個大功。我心甚慰,我心甚慰!……,你們站著做甚麼?還不快快坐下。中涵,你且將你出使的經過、面見孛羅的情形,一一與我細細道來。”

“臣入大同城後,便徑直去了孛羅的府上,投名帖以求相見。待見到孛羅之後,如此這般,臣將之說服。他並又召來府中謀臣,與臣密議,直到夜半。臣遵照主公的命令,與他商議妥當。

“已經定下了,只要主公自益都發起對察罕的攻勢,他便會從大同出軍,威脅察罕的後陣。同時,他提出一個條件,如若在主公動手前,察罕先來與他交戰的話,也請求主公能夠從益都出軍,以此來威脅察罕的側翼。總之一句話,主公動,則孛羅會與主公配合;孛羅若動,也請主公配合。”

“好!好!”鄧舍喜不自勝。

雖然,洪繼勳先前出謀,已經為海東定下來了明取徐州、實收濟南的計策。但是,益都畢竟才經戰亂,收濟南容易,兩萬人足夠;但是,若因此舉導致引起察罕的激烈反撲,益都卻勢必難支。固然,鄧舍早前就已經下定了決心,不管方從哲此次出使能否成功,他都會按照洪繼勳的此策行事;然而,他其實內心中所承受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方從哲不辱使命,出使大同,一舉成功。既說服了孛羅,有了孛羅的呼應,那麼如今基本上便可以斷定,即便益都取了濟南,察罕反撲的可能性卻也不會太大了。等同壓力驟減,鄧舍怎會不高興?

他稱讚方從哲,說道:“適才,聽中涵言語,你用曹操、袁紹之例來說孛羅,真乃大妙!曹操、袁紹,皆為漢臣。曹操官渡獲勝,故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倘若獲勝者袁紹,或許挾天子者,就有可能會是袁紹了。察罕、孛羅,還真是就像漢末之曹操、袁紹!

“只是,中涵,你又是怎麼知道的,用此例一說孛羅,孛羅就會肯從呢?畢竟今日之北方,不但有曹操、袁紹,還更多了有我一個海東。你就不怕若用此例說他,反而會激起他先聯察罕,取我海東麼?”

鄧舍此問有理。對孛羅來說,到底海東才是外敵、是反叛;而察罕,不管怎麼說,和孛羅卻也還是“自家人”。方從哲用此例說他,難道就不怕適得其反?

方從哲答道:“凡說人者,首要之點,是先要摸清楚對方的心理。知道了對方的所想,然後才能有的放矢。臣啟程去大同前,奉主公令旨,先去了通政司,從李首生手中得來許多有關大同與孛羅的情報。且臣對晉、冀的形勢,透過平時的耳聞路聽,其實也是早有一些瞭解。

“由此,結合通政司的情報與臣平時之所聞,臣分析孛羅之心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