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前線寫來的軍報有兩封,一封是大營寫來的,一封是楊行健寫來的。鄧舍倚在胡床之上,先取出楊行健所寫來的,看不幾眼,面色微變。
楊行健去前線,他的任務是協調諸將,其信中之內容自然主要也就講的是前線諸將。對濟南的戰事,只是在開頭部分一筆帶過。簡略地寫道:“自我軍總攻,戰事大體順利。
“因為濟南的城牆、樓堞,在上次王保保攻城時,多有受損,且又因為時間的關係,關保還沒有能來得及大舉修繕,故此,我軍攻城,阻力甚小。至今,東、南各處城牆,已有多處坍塌。韃子雖極力搶救,奈何人力不足。毫無疑問,我軍已然是穩佔上風。克復濟南,只是早晚。”
寫到這裡,楊行健筆下轉折:“然而,克復濟南雖為定事,臣自奉主公之令,到前線以來,卻發現諸將之間,多有不和。”
隨著楊行健的行文,鄧舍的臉色逐漸地也開始變得嚴肅。才剛把劉十九搞定的輕鬆不翼而飛,他端起茶碗,喝了口水,繼續往下觀看。只見楊行健如此寫道:
“誠如主公所憂,李將軍過直,而畢將軍訥於言辭。楊萬虎、郭從龍、傅友德、胡忠、並及王國毅諸將,又盡皆驍勇。又且諸將,楊萬虎在我軍中早有勇名,郭從龍、傅友德乃後起之秀,而至於胡忠、王國毅等,又或曾經為趙左丞部將、抑或原本是陳平章部屬。可以說,各有‘根腳’。
“因此,他們對李、畢兩帥的命令,有時候並不見得便就會肯聽從。臣來前線,不過一兩日,就已經發現了兩次諸將不聽大營排程的事情。
“一次是楊萬虎。楊萬虎本來的職責,是應該率其所部的安遼軍,佯攻濟南的西城門,以此來配合畢將軍與棣州軍攻取東城門。便在昨日,因見畢將軍部、以及棣州軍損失太大,李將軍下令,教他撥出一部分人馬支援畢將軍。楊萬虎或許是因為爭功心切,卻只是只管猛攻西城,遲遲不肯從命。直到最後,李將軍又接連下了三道軍令,他才算是勉強接受了調撥,但是,卻也只是撥出了不到五百人,去給畢將軍做支援。
“一次是王國毅。王國毅的本來職責,是應該率其本部騎兵,駐守北城門外。不必參加攻城。若有韃子從北邊突圍,則他可與胡忠諸將橫出截殺。又在昨夜,他卻忽然輕出,遣出了三百騎兵,繞北邊城門疾馳,大呼小叫,驚駭城中,竟以此為樂。並四出輕騎,抄掠鄰近鄉、縣。
“李將軍聞訊,即明下軍令,要求他不得妄動,速歸本陣。王國毅乃與左右言道:‘吾,陳平章之虎牙是也。馳騁遼東日,李和尚在何處?征戰沙場,本殺人之事,怎可聽從一禿頭的命令?’並就以此為文,回覆前線大營。
“李將軍接此迴文,勃然大怒,即欲親提軍馬,往去王國毅軍中,取其首級。幸賴潘賢二諸人苦勸,方才作罷,乃改而遣派臣去傳令。臣至王國毅軍中,明示主公的令旨與其觀看。當面告訴他,有違軍紀、不從調遣者,遵主公之令,當斬!他這才微有收斂。諸將不和,乃竟至此!
“又,李將軍對諸將亦頗有微詞。臣至當夜,他就與臣說:‘諸將跋扈,殊難指揮。’楊、郭、胡、王諸將不用多說了,便只傅友德。當時,李將軍用了八個字來形容他:‘沉默寡言,自以為是。’傅友德這個人,臣與他接觸不多,也就只是在前線這幾天,與他見面的次數稍微多些。
“按照規定,前線大營每日有兩次軍議,凌晨一次,晚上一次。每次軍議,傅友德皆沉默無言,甚少話說。對李、畢兩帥,他雖也甚為恭敬,但是,卻有一次,因對李將軍的部署有所質疑,乃至當場爭吵。李將軍性子也直,兩人鬧得很有些下不來臺。雖然說,傅友德此舉不算為錯,但是當著諸將之面,與主將吵鬧,卻也未免有失部屬的身份。
“前線諸將紛爭如此,我軍取濟南雖然必勝,臣卻無喜,反以為憂。主公令臣來前線協調諸將,臣的能力或許雖然不足,但是必盡心竭力。”
楊行健的這封軍文,從頭到尾,洋洋灑灑寫了不少字,其實都只是在說明了一個問題:前線大營裡邊,主事者帥才不夠,而諸將又多過跋扈。經此一戰,縱然能得濟南,但是諸將不和,彼此間矛盾重重,如果就在此時,忽有敵人來犯,怕是難以抵擋。故此,他“不喜反憂”。
鄧舍對前線諸將都很瞭解,事實上,他已經預料到了會出現有不和的現象,否則,他也不會派楊行健去了。但是,諸將不和的程度,卻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他心中想道:“李、畢兩人,看來確實只能為將,難以為帥。”想當日,趙過、文華國分別統帶大軍,一個在華山,一個渡海馳援,楊萬虎、胡忠、郭從龍諸將,當時也分別都在他兩人的麾下,卻怎麼就沒見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此一次攻取濟南,他實際上也是有想過仍派遣趙過出馬,用以為主將的,只是卻因為在現在的益都,趙過實為鄧舍的左膀右臂,當此之時,益都也確實離不開他,故此才換了李和尚與畢千牛為主將。
既然已用李和尚與畢千牛為主將,若是而今再去突然臨陣換將,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好在,洪繼勳、李首生等人的前期籌劃還算是做的不錯,楊行健也說了,此次攻取濟南定能獲勝。即使軍中存在種種的問題,也至多是將獲勝的時間延遲一下,應該並無大礙。鄧舍尋思,想道:“也只有等到戰後,等騰出手來,再對軍中的這些問題,慢慢地找辦法解決。”
說是“慢慢地辦法解決”,其實,鄧舍對到底能否解決此事,卻是半點把握也無。試想,諸將都是在戰場上殺人如麻的桀驁之徒,指望他們能互相和睦?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並且,針對這種諸將不和的情況,鄧舍之前也是曾經有過多次的整頓。就效果來看,並不很明顯。
不過,話說回來,要想解決此事,倒也並非全無辦法。再逢戰事,不要再用李和尚、畢千牛這樣的人做主將,而改派文華國、趙過等人便可。只是,鄧舍心中想道:“奈何帥才不足!”
屈指數來,海東發展至今,有能力坐鎮一方的,也只不過文華國、陳虎、趙過、慶千興等寥寥數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猛將好找,帥才難尋。鄧舍不免又因此而想起了慶千興的那個條陳,雖然說,他的條陳被否決了,但是這個人確實還是很有能力,可以大用的。
現在海東的地盤越來越大,並且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明顯是向中原發展,要與群雄爭鋒的。陳虎坐鎮遼東、文華國坐守朝鮮,此兩地皆為鄧舍的起家根本,不可大意。文、陳兩人也因此不能輕動。鄧舍手頭上,如今可機動運用的重將也因此便只有趙過一人。總不能以後有了戰事,便就都派趙過去吧?即便趙過任勞任怨,也還是不行。就像遼東,打納哈出的同時,還得防範遼西,更要戒備孛羅。若是日後,益都也出現這種兩線、乃至三線作戰的情況,又該怎麼辦?總而言之,只有趙過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用的。現今遼東局勢平穩,這慶千興,似乎也就可以調來了。
有趙過、慶千興兩人在,至少,不會再出現類似這一回捉襟見肘、無人可用的局面了。鄧舍忽然又想起一人,想道:“陳猱頭?此人在泰安戰中,有勇有謀,堅守孤城月餘。且深識大體。似乎頗有帥才之料。”
也只是“似乎”而已,具體如何,還是得試試才知。鄧舍也不著急,且先把這心思存下,又想道:“且等收拾了劉十九,將朝廷欲令我南下之事徹底的搞定,然後再說吧。”縱然陳猱頭確有帥才也還是不夠,還得再把他的立場搞清楚。鄧舍決定,便先透過劉十九此事,看一下陳猱頭的立場究竟如何。若是他自始至終,對南下之事都不發一詞的話,便證明可用。等有機會,便可再給他新增重任,試一下此人的帥才到底怎樣。
思來想去,又轉回到楊行健的軍報之上。
鄧舍略一思忖,提筆回書,寫道:“王國毅夜亂北門、抄掠鄉里,按法當斬!然念其戰功,杖責一百。軍令一下,疾如山壓,楊萬虎拖遲延誤,按法亦當斬!然念其戰功,杖責五十。若是再有違反軍紀,不聽排程、指揮者,違令者斬!李和尚、畢千牛身為主將,若不能行軍法,受坐罰!”
叫時三千進來,封好回信,遞給他,吩咐說道:“速遣快馬,將此信送至前線。”時三千知道鄧承志送來的有兩封軍文,不知鄧舍的此封回信是給大營、抑或是給楊行健的,乃問道:“是交給李將軍?還是楊大人?”
“給李和尚!”